跳到主要內容區

成大天工四響 古意盎然 二十五日以多元化的文化風貌 為南台灣的春天舞動悠揚的樂章

採訪記者 : j 於 March 25, 2005 at 14:13:48 :

新聞內容 :

【台南訊】昨(二十五)日的國立成功大學校園,古意盎然!橫跨二百多年的稀有115項珍藏文物,隨著「天工四響─伯夷山莊捐贈文物展」的登場而躍登大學殿堂,由「偶戲天地」、「生活木雕」、「蛇窯的火焰」、「獅吼成功」等四個戲碼所串成的多元化古早風貌一一入戲,為南台灣的春天舞動悠揚的樂章。成大副校長歐善惠說,此舉乃為了充實大學人文教育內涵,培養全人教育的人才,俾利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成大副校長歐善惠指出,多年努力籌設的博物館籌備處,今天總算正式揭牌了.而耗時八個月策劃的天工四響也在今天開展,由於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及天工四響開展,成大在藝文版圖又多了一塊.這對成大的發展非常重要。之前,教育部杜部長在擔任故宮博物院長時,曾經極力期望成大成立一個大學博物館.以目前成大接受許伯夷先生捐贈的許多寶貴文物,以及成大現有的資源,包括文學院、地科系、生命科學系的許多的典藏文物,如果再將機械系的文物也集合起來,就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綜合型的大學博物館。現階段,成大極力邁向國際,相信許伯夷先生捐贈的文物也會隨著成大掦名國際。

伯夷山莊許伯夷致詞時特別感謝成大及成大四位教授的協助,提供精緻的「天工四響文物展」分享社會大眾,尤其最令人興奮的是聽到全國第一所國立大學的博物館,就要在成功大學誕生了,成大真的太棒、太偉大,個人有機會參其中,深感與有榮焉,至於捐文物給成大只是盡一點心意,希望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台南市長許添財稱讚成大成立全國第一所大學博物館,不只是成大的光榮,也是台南府城的福氣,而提到光榮及福氣,尤要感謝許伯夷先生的捐贈。台南市長許添財說,台南市是一個文化古都,因此,將這些代表台灣、又集中在台南市的歷史和文物,朝向生活化的博物館推進,讓整個台南就是博物館,讓街頭巷尾都是博物館,讓未來的日常生活中,行走在街道上都可以欣賞到博物館的文物,成為歷史的一部份,成為博物館的一份子,這是台南市未來努力的目標與發展方向。生活要過得好,科技就要領先,台南市要變成一個科技的中心,對此,成大貢獻很大,成大不只是科技的搖籃,也是人文的中心,現階段,成大帶領台南市朝科技中心邁進,已有相當的成果。諸如由成大規劃、台灣規模最大,研發能量最強的“南台灣創新園區”已經科工區成立一年了。

為了感謝許伯夷先生催生成大博物館貢獻闕偉,成大副校長歐善惠昨日特別代表校長高強頒感謝狀給許伯夷先生。高強校長認為許伯夷先生捐贈成大珍貴文物數千件充實成大博物館及圖書館館藏,並鼎助多次藝文活動、催生成大博物館,提升成大的人文教育貢獻卓著。

響應成大「天工四響─伯夷山莊捐贈文物展」,除了台南市長許添財夫婦、許伯夷先生、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吳玉柱、科工館館長王駿發…等貴賓供逢盛會外,來自各地的數十位藝文人士及藝文表演團體亦不遠千里趕到會場道賀,剎那間,會場人文薈萃、人氣鼎沸。而青輔會主任秘書賴茂男更是專程來取經。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大第一個成大博物館籌備處也在台南市長許添財、許伯夷先生、成大副校長歐善惠的共同揭牌後,宣告正式成立。

展期從即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的「天工四響─伯夷山莊捐贈文物展」係由成大徐明福教授、陳信雄教授、石光生教授、蕭瓊瑞教授等四位教授級大師及研究生團隊共同籌畫的大戲,四場大戲包括徐明福教授的「生活木雕—寺廟宗祠,雕刻入生活」、陳信雄教授的「蛇窯的火焰—台灣陶瓷兩百年」、石光生教授的「偶戲天地—三大偶戲,從泉漳到台灣」、以及蕭瓊瑞教授的「獅吼成功—獅子的故事,石獅、劍獅、風獅爺」。展品涵蓋伯夷山莊之掌中偶、傀儡偶,木雕精品,食用陶器,石獅、石雕、以及許多外界提供的珍貴典藏,展品逾千件。值得一提的是,展場內的文化古物不僅僅是珍藏品的呈現,且都是經過教授及研究生深入研究而作的多元化展覽。

 首先,以「天工四響」中的偶戲天地來說,雖以伯夷先生捐贈的掌中戲與傀儡戲等兩類戲偶為基礎,但著眼於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情懷,特別擴及皮影戲與國外偶戲,讓內容更豐富更多元,達到從臺灣出發,瞭解偶戲世界的趣味與美妙。成大副校長歐善惠說,臺灣偶戲與多數劇種一樣,大多於明鄭之後隨移民傳衍至台灣。偶戲包含掌中戲、皮影戲與傀儡戲偶三類。伯夷偶中的掌中戲偶來自泉州,造型精巧,而傀儡戲偶來自漳州,是民間經常演出的《目連戲》戲偶。為了使師生與民眾瞭解偶戲藝術特色,偶戲展是以劇場藝術概念貫穿全館。舉凡臺灣三大偶戲的劇本、戲臺、樂器、戲偶,皆納入展示內容。

其次,另一個主題館-蛇窯的火焰,係以臺灣兩百年的陶瓷風貌,展出歷年來各式各樣的臺灣陶瓷工藝,諸如繩紋陶、素面陶,紅陶、黑陶,以及建式的陶窯—蛇窯,燒製大甕、大缸、鍋、盆、碗、盤等日用器皿。此外,北投、大甲東等地先後出現的蛇窯所燒製各式閩式陶器也納入此次展出。歐善惠副校長表示,兩百年來,臺灣的窯一直在揚火冒焰,尤其在最近一百年,登窯、四角窯與蛇窯並肩舉焰,造就愈來愈豐富的陶瓷產品。臺灣陶瓷進展甚晚,但發展甚速,產品豐富,充分反應臺灣歷史的特質。

歐善惠副校長說,臺灣燒造陶瓷的歷史可以溯源七千年。但是,因為海中孤島的緣故,長期停滯於史前階段,徘徊在繩紋陶、素面陶,紅陶、黑陶之間。待十七世紀漢人移入定居,始有磚瓦之燒造,進入十九世紀臺灣南北開發初步完成,而引進漢地蛇窯,從此窯焰不斷,製作豐富而多樣的臺灣陶瓷。尤其是在戰後,局勢為之一變,臺灣需要自給自足。於是土礦易得,燃料易得,交通便捷的鶯歌,迅速發展成為臺灣最密集的窯區,燒製日用陶瓷、工業用瓷,建築陶瓷,衛生瓷器,乃至藝術陶瓷。北投發展日用陶瓷和藝術陶瓷,苗栗大量製作酒甕,也發展各種瓷像。

至於,獅吼成功主題館,則是透過各種不同的石獅形象,訴說屬於獅子的故事。歐善惠副校長強調,在獅吼成功單元中,第一個展區的主題為獅子的源流,展品以伯夷山莊捐贈的石雕文物為主,透過研究,釐清獅子造型的流變。值得一提的是,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特別在獅吼成功展區設置石質文物保存修復區,提供維護石質文物的正確方法。第二個展區的主題是獅子在台灣,大部份的展品是由陳國崇建築師所提供,展出獅子傳到台灣後,演變出來的特殊風格及面貌。此外,「獅子與生活區」,則展出各地民間將獅子造型運用在生活器物上的各種創意,以達到吉祥招福之目的,也驗證了生活中豐富的文化內函與趣味。

歐善惠副校長說,在這次展覽特別加入台灣罕見的金門風獅爺,由於金門因為地理環境,常受到東北季風的侵害,為了抵制風害,於是透過獅子「萬獸之王」的威猛形象來嚇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以剋制造成風害的邪魔。因此在金門村落可見造型特殊、直立式的風獅爺,威風凜凜地守衛著村莊,是獅子形象演化的有趣案例。而作為祈福、辟邪或是止煞的安平劍獅與風獅也未缺席,它那特殊而豐富多采的藝術造型,展現了安平一地濃厚的民俗趣味、民間創意。

再則,以伯夷先生捐贈之木雕器物為主,輔以建築系蒐藏之屏東縣內埔鄉鍾氏宗祠前堂木構件的生活木雕,闡釋精美雕工木器之雕刻內容意涵、構件單元組構原理與方法。再由影視短片,呈現雕刻手法與工序,表達匠司精準掌握形體、擇定雕刻內容、賦予元件生命之過程。展場中以下列兩子題切入,闡述木雕所構築出的漢人生活面貌。

歐善惠副校長指出,木質構件觸感溫潤、易於取得,過去被漢民族廣泛應用,大如民宅、廟宇、祠堂,小如日用傢俱;木料經由木雕匠司巧手,形體符合使用需求外,更飾以構圖精美之題材與內容,如歷史神話、傳統典故、戲曲故事,傳達傳統世界生活理念,創造兼具美感與實用功能之木雕工藝。

漢人營建傳統木構建築之技術,可粗分為結構之大木作與裝修之小木作。大木作將以鍾氏宗祠前堂步口構件,呈現匠司利用構件單元組構屋架系統的理論與實作,闡釋大量運用斗栱的構築方式。940325j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