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校慶】114 年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頒獎 表彰研究、產學領域 8 位傑出學者
文/成大產學創新總中心 圖/成大新聞中心

114 學年度「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獲獎人與頒獎人合影,左起:鍾昇恆副教授、吳品頡教授、王永和特聘教授、羅裕龍講座教授、沈孟儒校長、台達電子金壽豐資深副總裁、林士剛特聘教授、鍾震桂特聘教授、施權峰教授及林家祥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114 學年度「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今(10)日下午在成大成功校區格致堂舉行頒獎典禮,由成大校長沈孟儒及台達電子資深副總裁金壽豐共同表揚 8 位獲獎學者,分別獲頒「李國鼎榮譽學者」、「李國鼎研究獎」及「李國鼎金質獎」。今年 3 位獲頒「李國鼎榮譽學者」分別為:成大機械系羅裕龍講座教授、電機系王永和特聘教授與材料系林士剛特聘教授。獲頒「李國鼎研究獎」3 位:材料系鍾昇恆副教授、電機系林家祥教授及光電系吳品頡教授。獲頒「李國鼎金質獎」2 位:機械系鍾震桂特聘教授與電機系施權峰教授。

沈孟儒校長致詞感謝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學長對母校的厚愛與感情
頒獎典禮於深具歷史傳承意義的格致堂舉行,成大校長沈孟儒致詞感謝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學長對母校的厚愛與感情,鄭學長 30 幾年前就已萌生捐贈股票回饋母校的創舉,並以孳生的股票股利提供獎金給優秀學者及學生,以此督促自己要認真經營公司才能持續回饋母校,鄭學長「知恩、感恩、報恩」的善念著實令人感謝。

台達電子資深副總裁金壽豐代表鄭崇華創辦人向所有獲獎學者獻上最誠摯的祝賀之意
「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由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成大傑出校友的鄭崇華先生捐贈設立,今已邁入第 24 年。台達電子資深副總裁金壽豐代表鄭崇華創辦人向所有獲獎學者獻上最誠摯的祝賀之意,所有獲獎學者都是深耕研究領域,得獎乃是實至名歸,也希望各位學者未來繼續在各自領域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培養自己、造就自己,貢獻學校、社會及國家。
今年 3 位獲頒「李國鼎榮譽學者」分別為:成大機械系羅裕龍講座教授、電機系王永和特聘教授與材料系林士剛特聘教授。

「李國鼎榮譽學者」機械系講座教授羅裕龍(中)
【李國鼎榮譽學者:機械系羅裕龍講座教授】
羅裕龍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雷射加工、生醫光學精密量測與金屬3D 列印等,研究成果深受重視,自 2021 年起連續 5 年榮獲 Elsevier 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與「年度科學影響力」雙榜肯定,他主持多項國科會重點計畫,包括智慧雷射加工系統及鋁合金雷射焊接等關鍵技術的研發,並成立 3D 金屬列印實驗室,積極推動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的深度結合。
羅裕龍講座教授感謝成大與台達電子設立「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肯定李國鼎先生提倡「科技人文並重」精神。科技發展必須服務社會、造福大眾,這也是他始終秉持的信念─讓科學之光照進生活,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與社會共榮。他感謝系所與學院的支持,以及團隊的熱情與堅持,使實驗與理論不斷突破極限。「科研的路從不孤單,因為每一次進步都是集體的努力」,並將榮耀獻給成大學生,勉勵他們懷抱好奇、勇於創新,讓成大的光芒持續閃耀國際舞台。

「李國鼎榮譽學者」電機系特聘教授王永和(中)
【李國鼎榮譽學者:電機系王永和特聘教授】
王永和特聘教授長期深耕化合物半導體領域,率領團隊延續摩爾定律透過異質整合技術提升晶片效能,近 10 年於半導體國際標竿會議 IEDM 與 VLSI 發表多項前瞻研究成果,擁有逾百件國內外專利,是臺灣化合物半導體研究先驅。他主持國科會、台積電成大聯合研發中心與台積電前瞻研究計畫等多項大型計畫,累積金額突破億元,是以卓越學術研究成果推動產業實務應用的典範。
王永和特聘教授是 2005 年金質獎得主,他憶起從鄭崇華學長手中接下金質獎時,曾當面許下心願希望能再從學長手中接過其他獎項,沒想到一晃眼過了 20 年才得以實現,這對即將退休的他來說是深具意義的禮物,不僅是對他個人長期投入學術研究的肯定,更是對研究團隊辛勤付出與卓越成果的高度認可。他感謝研究團隊、合作夥伴及家人們的支持與鼓勵,而「這份榮耀將成為我未來繼續前進、奉獻社會的重要動力」。

「李國鼎榮譽學者」材料系特聘教授林士剛(中)
【李國鼎榮譽學者:材料系林士剛特聘教授】
林士剛特聘教授專長為材料熱力學、相平衡與界面穩定性,為國際間少數結合「材料計算」與「關鍵實驗」開發新材料與新製程的學者,其研究深具產業應用價值,除了與日本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合作外,另也主持逾 2 億元的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攜手中鋼公司發展低碳煉鐵技術。他任教 10 餘年培育人才戮力以赴,其中已有兩位學生任教國內頂尖大學,對於高階人才養成貢獻卓著。
林士剛特聘教授表示,能與羅副院長及王教授同獲榮譽學者,深感榮幸,也敬佩鄭崇華學長對母校的支持與情誼。回顧成大任教 15 年,一路以科研與教育為志業,致力於知識創新與人才培育,期能以學術成果回應碳排與氣候變遷等人類面臨的挑戰。他感謝家人、學生與助理的協助,尤其是妻子在他孤身來到成大任教時,自美返台與他在台南落地生根。「我們會持續秉持科學濟世的精神,貢獻社會」。
今年獲頒「李國鼎研究獎」的 3 位學者分別為:材料系鍾昇恆副教授、電機系林家祥教授與光電系吳品頡教授。

「李國鼎研究獎」材料系副教授鍾昇恆(中)
【李國鼎研究獎:材料系鍾昇恆副教授】
鍾昇恆副教授研究聚焦於次世代高能量密度金屬硫電池,涵蓋三維電極、固態電解質、金屬/硫奈米材料等技術,鋰硫電池研究影響力位居全球第四,也為 Elsevier「終身科學影響力」與「年度科學影響力」全球前 2% 科學家。他發表百篇國際期刊論文,累積引用逾 15,000 次,亦積極參與學術服務,獲邀擔任逾百項期刊編審完成逾兩千篇論文審稿與 50 篇編輯,展現卓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鍾昇恆副教授感謝研究獎的高度肯定,其研究團隊自 2019 年成立以來學研成果不斷突破,本月正式突破百篇論文發表,標誌臺灣在鋰硫電池研究領域於質量、數量及國際影響力方面都達到新的里程碑。他特別感謝學校資源的挹注、系上前輩的提攜,以及跨域教授的合作,並肯定產創總中心於專利調研布局的專業協助,促使前瞻技術研究成果有效轉化並推動產業實務應用,實現科研成果回饋社會,創造更深遠的價值。

「李國鼎研究獎」電機系教授林家祥(中)
【李國鼎研究獎:電機系林家祥教授】
林家祥教授專長為電機工程領域,尤其聚焦量子 AI 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他研發結合量子計算與深度類神經網路的高光譜衛星的量子 AI 技術,成功應用於美國太空總署 NASA 衛星影像修復,開啟高光譜太空遙測的量子大門。在此基礎上,他將「量子 AI」技術擴展至「量子生成式 AI」,促成量子 AI 技術於氣象預報、SDG 電子紙等領域的多元應用,持續引領量子 AI 技術革新。
拿下研究獎的林家祥教授,前一個月剛收到升等教授的通知,可謂雙喜臨門。他指出,電機系學生實作能力出眾,總能快速實現他的研究構想,讓他能與國際 IEEE 高手比拼論文發表速度,這些學生締造近 3 年逾 20 篇的 IEEE Transactions 期刊論文的紀錄,他感謝現役博士生的傑出貢獻及行政夥伴的全力協助。「研究道路上鑽研一個題目時面對的孤單,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懂」,因此格外感謝家人支持與系上栽培,尤其是臺灣積體電路設計學會張順志理事長的關懷鼓勵。

「李國鼎研究獎」光電系教授吳品頡(中)
【李國鼎研究獎:光電系吳品頡教授】
吳品頡教授專精超穎介面光學,將基礎物理原理應用於平面光學元件,推動波前操控、全彩向量全像及微型光源操控等先進技術。他自 2019 年加入成大迄今已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 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逾 40 篇論文,擁有超過 12,500 次引用,並多次受邀於 SPIE、MRS、META 等重要會議演講,持續擴大臺灣在奈米光子社群的影響力。
吳品頡教授感謝鄭崇華學長設立「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持續鼓勵成大研究人員在科技與人文交會中追求卓越。他表示,獲獎是對團隊長期努力的肯定,感謝實驗室成員的投入與合作,每項成果都是共同結晶。他也感謝校方、院系提供完善的研究環境與資源,特別是太太的支持與包容,「我將繼續努力,推動前瞻光電與超穎光學研究,為臺灣科研貢獻心力。」
表揚成大教師專利、發明或技轉有具體優良成果或事蹟的「李國鼎金質獎」今年由機械系鍾震桂特聘教授與電機系施權峰教授獲得。

「李國鼎金質獎」機械系特聘教授鍾震桂(中)
【李國鼎金質獎:機械系鍾震桂特聘教授】
鍾震桂特聘教授深耕奈微米材料與元件整合製程、微機電系統以及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等技術研究;成功開發創新高靈敏經濟可靠的孔洞型 SERS 基板、微針摩擦發電機(MN-TENG)和低純度鋁室溫陽極氧化鋁(AAO)技術。SERS 技術應用於食安環安等微量物質快速檢測,其傑出研究成果躍登國際期刊封面,2021 年起連續 5 年榮獲 Elsevier 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亦邀集跨域學者提出多項整合計畫,推動晶片檢測於多元領域的應用。
鍾震桂特聘教授感謝金質獎肯定,他提到創新無金屬奈米粒子的孔洞型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源頭是低純度鋁室溫陽極氧化鋁技術,結合半導體與奈米光學檢測技術,經過數年驗證而成功開發此高靈敏經濟可靠的 SERS 基板,這是多年應用研究的累積成果,是「許多人事與時空因緣的匯聚而成」。他感謝國科會、成大永續跨域與拔尖整合計畫的支持、團隊師生的合作,以及產創總中心在專利申請與技術推廣的協助。最後他感謝家人的支持,特別是太太的精神鼓勵與父母的身教典範。

「李國鼎金質獎」電機系教授施權峰(中)
【李國鼎金質獎:電機系施權峰教授】
施權峰教授致力於高熵材料的前瞻應用研究,涵蓋半導體元件技術、光電與被動元件、儲能與磁性材料、高頻通訊元件等。他率領團隊成功開發低成本、高導電與溫度耐受性優異的高熵合金材料,應用於 5G NR 波段的天線元件、車用高熵薄膜天線及高頻濾波器。他積極促進創新高熵材料在國防、生醫及半導體領域的應用,為臺灣在高熵材料與新能源元件領域的關鍵推手。
施權峰教授表示,獲得金質獎是他無上的榮譽。他感謝系上前輩的提攜與研究團隊的努力,使他得以將高熵材料引入自身專長領域開拓研究藍海。研究上除了國科會支持外,成大這所幸福大學擁有多元計畫積極鼓勵跨域合作,他也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跨校跨域教授夥伴創立「高熵科技研究中心」作為產學合作平台,面對產業對新材料的迫切需求,他強調,「我們有責任將此研究推向頂峰並實現產業化。」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1-10
瀏覽數: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