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東亞傳統造船技藝」國際交流會 探討福船在東亞之歷史演變與分享臺灣福船技藝與王船文化
圖、文/成大臺灣藝術史料研究中心
成大「東亞傳統造船技藝」國際交流會,8 月 22 日至 23 日一連兩天在自強校區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1F 惠特講堂盛大舉行。大會以「福船」為主題,聚焦臺灣、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傳統造船與信仰文化。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學者專家、匠師共同探討福船在東亞的歷史演變與技術特色、臺灣王船文化如何延續福船製作技藝以及匠師技術的傳承與跨國交流經驗。

大合照
福船曾是東亞主流船隻之一,雖現今已逐漸被現代船舶取代,但在臺灣因王船祭祀文化而持續被保存與發展,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軟實力。「東亞傳統造船技藝」國際交流會,由成大臺灣藝術史料研究中心主辦、海洋委員會指導,成大博物館、成大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屏東縣王船文化館協辦。
與會講者橫跨考古學、文化資產、博物館研究、造船工程與民間匠師,包含成功大學考古所所長趙金勇、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主任陳胤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研究人員吳慶泰、成功大學博物館副研究員蔡侑樺,以及造船技藝傳承者黃貴燧等,共同展現跨領域的深度對話。
另外,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與新加坡水江廟熱情與會,也分享王舡習俗與大普公巡航船艦文化。勇全殿在 2020 年與中國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儀式,成功登錄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D 浮空投影展示技術展出福船與王船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交流會也利用惠特講堂 3D 浮空投影展示技術,展出福船結構與王船文化的數位化影像,讓與會人士沉浸式體驗傳統造船工藝與其文化意涵,實現科技與人文的跨域融合。
交流會延續成功大學「永續跨領域整合型計畫」及「海洋文化領航計畫」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自 2023 年起持續進行田野調查,並於 2024 年出版專書《王船再現──臺灣傳統福船式造船圖譜》,以圖面、3 D 掃描、與構造圖譜等形式完整記錄王船與福船的造船技術,為後續國際推廣奠定基礎。
透過此次交流,成大期盼讓臺灣在地延續的木造福船技藝不僅成為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要案例,更能與國際社群共同對話,深化「人與海洋」之間的文化連結。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8-22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