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成大 6 位教授榮獲 113 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展現卓越科研實力

文/翁藍莉 圖/得獎老師提供
 
成大 6 位教授榮獲113 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展現卓越科研實力
成大 6 位教授榮獲113 年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展現卓越科研實力
(上方由左至右為謝旻甫特聘教授、賴嘉鎮教授、林志隆特聘教授。下方由左至右為藍兆杰教授、張始偉特聘教授、吳季珍教授)
 
國科會為獎勵研究成果傑出的科學技術人才,長期從事基礎或應用研究,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水準及國際學術地位,創造社會發展與產業應用效益,設立「傑出研究獎」。國立成功大學 113 年度有 6 位教授獲獎,依姓氏筆畫排序為化學工程學系吳季珍教授、電機工程學系林志隆特聘教授、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張始偉教授、藥學系賴嘉鎮教授、電機工程學系謝旻甫特聘教授、機械工程學系藍兆杰教授。
 
獲獎老師們展現成大教師在多個領域的卓越研究,持續為台灣學術與科技發展持續貢獻心力。6位獲獎教授依姓氏筆畫排序介紹其研究成果及貢獻:
 
吳季珍教授
化學工程學系吳季珍教授
 
化學工程學系吳季珍教授研究領域為新穎奈米結構材料的設計與製程開發,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光伏致變色元件、光電化學電池光電極、鋰離子電池、轉換二氧化碳光觸媒、還原水產氫光觸媒、同步產氫與生物質轉換雙功能光(電)觸媒、產氫低頻震動靈敏壓電光觸媒等光電、創能、儲能與綠色製程之相關研究。
 
吳季珍教授近 5 年來專注於永續前瞻能源的開發研究,致力於高效率創能與綠色製程技術的建構,期望協助國家產業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研究成果豐碩。目前已獲得 16 項國際發明專利(涵蓋台灣、美國、日本),且於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130 篇。根據 Scopus 資料,單篇論文最高被引用次數為 1366 次,其中有 21 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 100 次。此外,曾獲得台灣化工學會賴再得教授獎(2011)及台灣化工學會優秀女化學工程師獎(2020)。不僅在前瞻技術領域備受肯定,亦積極投入研究團隊的建立與人才培育,為未來科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電機工程學系林志隆特聘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林志隆特聘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林志隆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前瞻顯示電路設計、顯示器補償演算法、及結合人工智慧之嵌入式生醫光電系統開發。
 
林志隆教授研究成果卓越,繼  2021 年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後,持續在學術與技術創新上展現亮眼表現,當選 IET Fellow(2022)、OPTICA Fellow(2024)及 SID Fellow(2024)。近 3 年來代表性研究成果涵蓋多個前瞻性領域突破,包括(一)提出具防漏電主動式矩陣 CMOS Micro-LED 微型顯示器。(二)探討 AMOLED 外部補償機制,建立基於人工智慧模型之補償演算法,改善亮度不均勻及烙印現象;(三)提出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遠端醫療傷口癒合階段辨識系統。此外,帶領研究團隊參與競賽並榮獲多個獎項、擁有 95 件已獲證專利。林教授近 3 年發表 18 篇國際頂尖期刊論文,其中與中研院院士吳詩聰教授合作的論文登上 Advance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IF:25.2,排名前 2.5%)。林教授的研究大幅提升台灣在顯示技術與生醫光電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展現卓越的學術與產業價值。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張始偉教授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張始偉特聘教授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張始偉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燃氣渦輪動葉冷卻、電子與馬達冷卻關鍵技術開發、單相及汽液二相流熱傳強化技術、船舶橫搖、俯仰環境熱流及熱傳強化現象研究。
 
張始偉教授以數值與實驗研究方法,開發各項熱傳強化技術。近 4 年研究重點包括:(一)燃氣渦輪葉片冷卻關鍵技術開發,新創近壁引流渦輪葉片熱點消除、降低壓損技術;(二)馬達熱場研究與先進冷卻技術開發,建置磁-電-熱耦合馬達穩(暫)態熱場模擬技術,開發扭轉螺道定子水套冷卻技術、旋轉負壓虹吸相變馬達轉子冷卻技術、旋轉衝擊噴柱陣列肋(鰭)軸冷與軸封技術,該領域研究已獲發明專利 8 件;(三)動機節能之熱傳強化研究;(四)船舶橫搖、俯仰環境熱流及熱傳強化現象研究;(五)汽液二相電子冷卻研究。自 2019 年 8 月迄今發表 SCI 期刊論文 25 篇;研究成果衍生中華民國及美國發明專利 8 件。
 
藥學系賴嘉鎮教授
藥學系賴嘉鎮教授
 
藥學系賴嘉鎮教授研究專長在於因果推論與真實世界數據分析,透過醫療大數據驗證因果關係,提升臨床決策的科學依據。
 
賴嘉鎮教授運用台灣真實世界數據,結合臨床情境與藥物流行病學研究設計,從「觀察現象」到驗證研究議題中的「因果關係」。他所領導的群體健康數據中心團隊,近年來積極開發進階研究設計與統計模型,致力提升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的可信度,為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證據。賴教授已發表近 150 篇學術論文,並獲國科會 2030 跨世代國際年輕傑出學者計畫多年期補助,積極推動跨領域研究及全球永續發展相關計畫。他參與亞洲藥物流行病學網(AsPEN)和 NeuroGEN 等國際組織計畫,致力於搭建國際研究平台,促進學術交流與政策改善,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的領導地位,實現從「Taiwan can help」到「Taiwan can lead」的願景。
 
電機工程學系謝旻甫特聘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謝旻甫特聘教授
 
電機工程學系謝旻甫特聘教授研究專長為電機設計、馬達驅動控制、電動車動力與機電整合。
 
謝旻甫特聘教授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擁有十多年的 IEEE 期刊編輯經驗,並多次擔任 IEEE 磁學研討會籌備委員及學會組織成員,近期更獲選為 IEEE 磁學學會傑出講者,在國際學術界具備相當的影響力。在學術研究方面,謝教授於 SCI 期刊發表近百篇論文,研究成果廣受引用,展現卓越的學術貢獻。同時,他亦積極投入產學合作,承接多項產學計畫並促成技術移轉,推動學術與產業的緊密連結。謝教授曾擔任產學大聯盟「新世代車用動力驅動關鍵模組整合設計」計畫的共同主持人,致力於推動「電動車動力系統」跨校、跨院系及跨產學研究團隊,為電動車未來科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外,在衛星反應輪/球技術領域亦取得突破,進而催生新創公司「張量科技」,推動國內太空技術自主發展。而謝教授於台達成大聯合研發中心表現卓越,成功開發 14 項技術,其中 9 項已應用於台達廠內,並有 1 項產品進入量產,性能表現媲美國際大廠,充分展現學術創新落實產業應用的實力。
 
機械工程學系藍兆杰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藍兆杰教授
 
機械工程學系藍兆杰教授研究專長為機器人、機電整合、機械設計、動力學、撓性機構。
 
藍兆杰教授在專精的領域皆有一系列從理論發展分析到實驗應用驗證的論文產出,研究成果豐碩,多篇論文獲得高度引用。除學術研究外,亦積極投入產學合作,協助涵蓋車輛、自動化、電機與半導體設備等領域廠商解決技術難題。此外,領導團隊專注於智慧機器人技術,包括高動態阻抗反應的協作型機器人、人機智慧合作、外骨骼機器人精準運動輔助,以及智慧研磨機器人研究。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3/06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