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人機共舞《跡》首演:島嶼、舞蹈、機械共構土地上的科技藝術

文、圖/成大建築系
 
科技藝術舞者與機械手臂的互動演出
科技藝術舞者與機械手臂的互動演出

「科技與藝術是服務生活文化的手段,兩者因土地而連結在一起。」成大規劃設計學院於 11 月 11 日在成大創意基地(C-Hub)舉辦首場人機共舞《跡》的首場公開演出,透過舞蹈家的意識肢體,結合機械手臂的運動軌跡,以人機共舞的形式共同詮釋出一段馬祖的島嶼故事,以我們的土地重新定義了台灣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與方向。
 
成功大學與馬祖一直有著長期的深度合作,包括 2018-2020 年「冷戰.島嶼─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和 2020─2023 年的「戰地轉身.轉譯再生─連江縣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及正在舉辦的「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等,成大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合作不但為當地帶來了許多的轉變,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產,也為本次人機共舞《跡》的團隊在創作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養分。
 
人機共舞《跡》的成功首演在校園創下科技藝術舞蹈的先例
人機共舞《跡》的成功首演在校園創下科技藝術舞蹈的先例
 
人機共舞《跡》的創作歷程可以說是島嶼轉譯昇華的一個過程。首先從登島展開,創作團隊汲取馬祖的自然與人文地景,諸如海浪的拍打、地景的起伏、民居的磚石、戰地的蕭瑟、坑道的深邃、宗教的祭典、甚至是軍民的備戰等,透過舞蹈家的視角做出第一次的舞蹈轉譯。這支舞蹈不但乘載了馬祖的故事,同時也透過科技的影像辨識被再次轉譯成骨架型的連續姿態資訊,進一步衍生轉譯出數位織品《波瀾壯麗》、互動裝置《未來馬祖浪之歌》以及本次首度公演的人機共舞作品《跡》。
 
人機共舞《跡》由國科會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計畫所支持,在成大規劃設計學院陳建旭院長的主持下,串聯成大建築系沈揚庭老師、成大科藝所林軒丞老師、Gallery Cho 工作室的卓彥廷藝術家、成大創產所陳明惠老師、逢甲資工林峰正老師,並與國際知名導演謝杰樺及其安娜琪舞蹈劇場合作,共同譜寫轉譯出這段人機共舞作品。其中成大王宓琦博士候選人所研發的機械手臂視覺互動控制、逢甲碩士生林伯桎所客製化的骨架辨識編舞介面、以及葉于瑄舞蹈家的舞蹈轉譯,是這次科技藝術作品的幕後重大功臣之一。
 
人機共舞《跡》成功於成大C Hub首度公演,並與嘉賓合影留念
人機共舞《跡》成功於成大 C Hub 首度公演,並與嘉賓合影留念
 
陳建旭院長在人機共舞《跡》表演開幕致詞時表示,人機共舞《跡》專案的成功執行要歸功於許多老師跨領域合作的努力,並期勉大家能藉由跨域共創更多的價值。沈揚庭老師認為,科技藝術應作為一種服務生活與文化的手段,以場域彰顯其應用的核心價值,並能融入到生活中形成載體,產生普及與擴散的效益,達到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的永續發展目標。而本次人機共舞《跡》演出的重量級嘉賓是上銀科技的蔡惠卿總經理與劉書宏經理。上銀科技不但在這場人機共舞的表演贊助機械手臂,蔡惠卿總經理更在致詞時分享她以科技公司投身科技藝術的典故與夢想,更允諾未來會加深與成大合作的力道,共同培養出更多兼具前瞻技術與文化思維的人才。
 
人機共舞《跡》的成功首演不但在校園創下科技藝術舞蹈的先例,更將延續這股跨領域創作的能量,預計於 2024 年 1 月 20 日參與由國科會於高美館舉辦的《科藝擴散元》科技藝術特展,正式在大眾面前亮相。屆時特展開幕會有多場定點定時的人機共舞演出,以及為期兩個月轉譯自馬祖自然人文底蘊的互動展覽,敬邀對科技藝術感興趣的夥伴能一同蒞臨現場共襄盛舉。
 
人機共舞《跡》公演海報
人機共舞《跡》公演海報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11-16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