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行旅》劇場實務以未來出發 成大首創3D立體節目單

以彩帶呈現馬雅各與湯姆生在木柵巖所遇見的青竹絲(環境劇場)
以彩帶呈現馬雅各與湯姆生在木柵巖所遇見的青竹絲(環境劇場)
3D節目單
3D節目單
文、圖/成大藝研所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藝術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辦理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及教育部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大學特色類深耕計畫–結合表演藝術課程教學創新與戲劇跨領域、跨文化之建構研究與惡地協作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由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劇場實務」之課程,透過理論與實務教學形式,以未來劇場專題及科技設備帶領學生以旅行者的視角觀點前往馬雅各與湯姆生之文化路徑踏查,走入高雄木柵、快樂農場、木柵巖、月世界等;從「行旅」議題探索人事地景物為出發。
 
該成果展以當代臺灣學重點題目「馬雅各之路」結合虛擬實境等當代視覺科技以及未來學進行未來劇場思維創作,一共分為〈穿越木柵巖〉、〈尋路〉、〈畫花展:圓夢〉、〈你我他〉四組進行演出。以結合馬雅各之路與當代視覺科技展現人文與未來思考之融合作為課程重心,帶領同學們從個人出發,揉合歷史事實、當代反思與未來展望的跨維度時空觀念進行創作,並將教學現場由校園轉移至馬雅各與湯姆生行走南部之場域,進行實地訪查,也邀請成功大學楊中平老師、台北市立大學王明志老師、林建呈老師、衛武營燈光設計組長郭建豪老師以及龍華科大許麗萍老師採用戲劇、史地、科技、劇場、未來學進行跨領域協同教學。
 
馬薇茜老師表示,該課程以透過多元的觀點與技術教授加上ORID的思考方式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透過實地訪查、實務練習,同學們紛紛回到自我本身重新尋找自己與歷史、社會的連結並提問,也透過戲劇製作結合當代永續課題(零碳排)、技術(虛擬實境、空拍建模等)、思維(矛盾、未來永續),展現多元藝術與劇場結合的成果並嘗試探尋劇場藝術的新可能,該節目單更是首次設計3D建模及數位APP下載,即可看到影音及學生3D建模與有獎徵答,這次引領同學以數位與人文結合展演創作方式呈現,不僅讓學習戲劇演練與創作思考的教育歷程,也將數位科技結合其所見的藝術、習俗及風土民情,傳達生活景象與各階層的日常樣貌,帶領觀眾身臨其境,體驗「行旅」中充滿故事的戲劇旅程。
 
參與課程學生有成大藝研所牟洋、戴光惠、黃涵詩、陳姞嫺及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許家綺、陳湣玲、駱靖怡、温徐麟、朱舒婷、陳柏霖、王孝文、張光欣、、王琇亭與不分系黃筠庭同學等,同學們表示,在這個資訊快速的時代,資訊的取得愈發容易,然而越來越多屬於生活的存在與體驗也漸漸異化成為資訊,人往往在認識一切事物的同時也漸漸成為一切事物的他者,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參與,成果展全由同學們自身為主體,老師從旁協助的方式,從文本、舞台到演出一手包辦,學生們不僅學到與科技整合之技術應用,也重新回到「當下」去找回自己與社會、自然、歷史、發展的連結,並希冀透過演出也將其帶給更多的人。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積極投入聯合國推動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中,本次展演結 第三項的發展面向,創造良好健康與福祉的思維進行創作並加入第十一項永續城鄉以及第十五項保育陸域生態的思考,企圖以未來思維以及社會福祉的主旨融入戲劇中,在表演藝術的創作中融入社會性,進而體現美好生活。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05-18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