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文學認識社會 成大人文沙龍帶領學生傾聽文學的「聲音」

文/徐承萱 圖/袁珮芸
 
「文學不是為了歌功頌德。文學能夠專注在弱勢的聲音,這才是文學重要的功能。」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李育霖  9 月 30 日受邀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進行演講。李育霖表示,透過文字書寫能傳遞族群、歷史、性別以及在地的聲音,呈現社會真實的多元樣貌,並以王禎和、吳晟以及李昂等知名作家作品為例,解釋文學究竟如何書寫殖民者、農民以及女性族群等弱勢族群的聲音。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李育霖  9 月 30 日受邀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進行演講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李育霖  9 月 30 日受邀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進行演講
 
繼「民歌之戰」講述台灣國台語歌曲的分道揚鑣之後,「文學的聲音」是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成大人社中心)今(2022)年舉辦的第二場人文沙龍講座,邀請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李育霖以豐富的台灣文學實例,帶領學生從文字中認識政治、歷史、文化以及社會脈絡,並探討作品中的文字聲音表現,以及那些無法被書寫下來的「眾聲喧嘩」。
 
文學究竟如何傳達「聲音」?李育霖將講座主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聲與音之間的關係」、「文學如何傳達外在現實的聲音」、「聲與字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字聲音之外的可能性」。從《詩經》再到《說文解字》,帶領同學從古籍瞭解聲與音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延伸至文學的功能性。
 
李育霖以豐富的台灣文學實例,帶領學生從文字中認識政治、歷史、文化以及社會脈絡,並探討作品中的文字聲音表現
李育霖以豐富的台灣文學實例,帶領學生從文字中認識政治、歷史、文化以及社會脈絡,並探討作品中的文字聲音表現
 
此外,「我手寫我口」、「言文一致」也是近代文壇時常被討論的議題。聲音該如何書寫進文字中?李育霖透過賴和的《一桿秤仔》、以及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為例,展現這些作品如何將不同族群的語言寫入漢字表記中,說明「文字」與「聲音」間的協調與關係,並與同學探討在語言表述之外,那些被語法規範排除、無法以文字「書寫」的聲音,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呈現。例如部分原住民族群的口說語言,李育霖認為,這些聲音都是珍貴且獨特的養分,構成嶄新的領域,成為語言學的新可能。
 
此次講座為成大人社中心的「臺灣學」計畫。今(2022)年以「蛻變的聲音」為主軸,與師生展開對談,從文字中梳理、理解台灣的多元歷史源流。期許學生透過文學作品,細品背後所傳達的聲音,從中理解歷史文化脈絡,思考文字與聲音之間的緊密關聯,並理解文學聲音的社會寓意。
 
「文學的聲音」是成大人社中心今(2022)年舉辦的第二場人文沙龍講座
「文學的聲音」是成大人社中心今(2022)年舉辦的第二場人文沙龍講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