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SDG14水下生物永續發展研討會

成功大學11月09日舉辦SDG14水下生物永續發展研討會
成功大學11月09日舉辦SDG14水下生物永續發展研討會

文/張傑

成功大學整合17項永續發展目標 SDGs,推動NCKU 2030 教研策略,提出永續發展策略準則(SDSP),集結國內產、學、研專家學者,舉辦水下生物永續發展研討會,針對水下生物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生態和海洋資源,深入探討新世代的藻類永續循環經濟、人類-水生無脊椎動物-環境的共存永續、環境變遷下的魚類永續及海洋永續-鯨豚保育等四大議題。

 

核心精神為減少各式海洋污染和海洋廢棄物,以永續方式管理並保護海洋與海岸生態,且降低和減緩海洋酸化的影響,有效規範並終結過度捕撈、非法、不受規範、毀滅性漁撈,設法恢復永續產量的水準,此外,需保護至少10%的沿海海岸與海洋區域,透過立法和政策,回應落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等現有區域與國際制度。

 

成大前瞻蝦類國際研發 為下世代育種做準備

成大前瞻蝦類國際研發中心為下世代的育種計劃做準備。根據研究,2015年之前,人類所食用的海鮮,均來自於漁獲,但近幾年,水產養殖的海鮮食物供應人類的比重卻是逐年大幅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統計,從1990年到2018年,全球漁業捕撈產量成長14%;全球水產養殖產量成長 527%!

 

成大前瞻蝦類國際研發中心主任王涵青表示,全球有32億人口依靠魚類做為基本蛋白質來源。從人類生存角度,海洋資源是一種重要的食物來源,魚是蛋白質來源之一,150公克的魚肉就能提供成人超過一半的每日蛋白質需求。研究顯示,從1990年到2018年,魚類做為食物來源的消耗,成長122%。2018年全球魚產量約1.79億噸,其中的1.56億噸,最終出現在人類餐桌上。

 

成大前瞻蝦類國際研發中心主任王涵青指出,以養殖業的飼料轉化率來說,魚蝦的轉肉率幾近1:1,比牛羊豬雞轉肉率好很多;但就經濟價值來說,白蝦的經濟價值在水產養殖中最高。全球養蝦產業面臨的挑戰,包括種源品質、抗病力、健康管理、生產效益、全球化及市場需求、消費者意識抬頭,這些都是全球養蝦產業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而科技化蝦類養殖是解決問題的策略之一。

 

科技化蝦類養殖能否成功的兩大關鍵,一是穩定、優良抗病的草蝦種蝦品系,二是智慧型自動化控制模組的軟硬體設施應用,但疾病問題,一直是影響蝦類水產養殖最深的環節,如何從育種、養殖及管理面向降低疾病風險,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

台灣首件藍鯨標本 還原藍鯨死亡擱淺原貌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指出,成大鯨豚中心正進行台灣有紀錄以來首見、全世界最大型生物藍鯨的骨架清洗與去腐保存工作,這隻藍鯨於2020年1月擱淺在台東海灘,經運回成大解剖後發現頭骨粉碎嚴重,而且該藍鯨屬於少年鯨,軟骨較多、不易保存,要製作全骨架標本是一件浩大工程。

 

成大鯨豚中心主任王浩文表示,過去台灣並無藍鯨被目擊或擱淺的記錄,雖然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南部有捕鯨船進出,根據資料記載1920-1938年期間,台灣周圍海域有14頭被捕獲的紀錄,但並沒有確切地記載捕獲地點。」

 

幾十年來,藍鯨都沒有在台灣周遭出現的記錄。據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提供「臺灣的鯨豚」圖例,從體型最小的海豚、大至抹香鯨,多達近30種,其中沒有藍鯨,這次藍鯨擱淺事件,除了解死亡原因外,若能妥善保存全身骨頭,並製作成標本,對全世界藍鯨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面對氣候變遷,海洋生態保育議題也備受關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已將藍鯨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科學家估計現存約5千隻至1萬5千隻,每發現違法捕撈或海灘擱淺事件,總引起動保團體與學界高度重視。

 

王浩文強調,這是台灣近百年第一次有藍鯨擱淺的記錄,現在世界各國都想要有一隻真的藍鯨骨頭標本,目前展示藍鯨實體骨頭標本的國家不多,就他所知有加拿大、美國、英國,如果這隻藍鯨未來展出,成大將是台灣第一個展示藍鯨標本的地方。

 

王浩文指出,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問題,其實可以從死亡的個體,找出死亡原因,去分析每隻鯨豚為什麼死亡,日前他到麥寮港口處理一隻已死的偽虎鯨,很可能就與老化有關,因為牙齒已經磨得非常平了,且脂肪層變薄,可推測身體非常虛弱,沒有捕食能力。

 

王浩文說,台東所發現的擱淺藍鯨,嘴上纏繞著漁網,而藍鯨進食方式是張嘴灌進大量海水至下巴,再閉起嘴靠腹部彈性縮回,同時擠出海水,鯨鬚板會將小魚小蝦卡住,若無法正常張開即影響進食。

 

現在收集到的資料,知道這漁網是屬於某種捕漁法使用的漁具,但屬於哪一類的漁具還要送請專家分析。不過,至少可以判斷跟漁業行為有關,而流刺網該不該禁一直有討論,全世界已開始反思友善漁具及友善漁業行為。聯合國永續目標十七項裡的第十四項,提到重視海洋保護,王浩文認為,應努力還原、了解藍鯨死亡擱淺事件的原貌,看能否從這些證據上,找到可以反過來提醒人類的事情。

 

在海洋永續-鯨豚保育議題上。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要任務之一,是對擱淺的保育類鯨豚,進行救援、醫療、復健、野放及相關的保育、教育與研究工作,從2005年統計至今,已處理了逾150起的鯨豚擱淺事件,擱淺鯨豚的總個體數也超過230隻。

 

成大鯨豚中心救援活體擱淺鯨豚,10多年來執行了27次、共66隻鯨豚的擱淺救援任務,收容與復健的種類包括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短肢領航鯨、小虎鯨、糙齒海豚和瑞氏海豚,自2010年成功野放第一隻鯨豚至今,鯨豚中心已成功野放7隻鯨豚回到海洋。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12-30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