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成大建築系「因應氣候變遷之減災建築群規劃設計」成果展 22日起展出

【台南訊】作為國內建築系領航者的成功大學建築系,率先在建築設計課程上,嘗試對全球性的趨勢議題:「因應氣候變遷之減災建築」提出屬於本身的論述,讓即將成為建築師的建築系學生,從創意及科學出發,對此一可能在往後職業生涯數十年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有一次練習的機會。特別選在大三下學期「建築設計六」來操作此一議題,訓練的內涵不僅限於建築物減災,有關於都市設計、地景涵構、社會脈落、地方產業、文化創意、休閒建築、建築基本設計等訓練皆涵蓋其中。

此次期末成果展覽主要展示學生對漁光島上的建築單體設計,其中建築物類型包括集合住宅(休閒旅館等)、學校、大眾運輸車站及地方文化館(美術館等)等類。為力求學生能兼顧創意與科學之務實設計,指導老師李鎨翰要求學生學期初時,前往莫拉克風災災區大內、官田、善化、西港、七股等地區進行訪談與調查,瞭解災區面臨災害時的應變與復原情況。該成果展為期一週,從6月22日至6月27日的每天09時至17時於成大建築系一樓系辦前大廳、規劃設計學院院圖內展出,歡迎各界有興趣人士前往參觀指教。

工業革命後全球經濟迅速增長,導致能源與自然資源大量消耗,尤其是化石燃料與森林,破壞環境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造成今日的全球暖化現象並導致氣候變遷。氣候極端化的後果導致全球性災害的頻度與烈度都大為增加,海平面上升也影響許多低地勢低平的國家。台灣大部分人口居住於狹小的濱海平原地區,許多地區原先屬於河川行水區及海水感潮區,比如台南市,大量人口居住水庫興建前的原先河川行水區,並有大量藉由填土與堤防所造成之工業區、養殖區與居住區,這些都是在氣候變遷與災害極端化下可能面臨重大衝擊的地域,原先似乎高枕無憂的城市人口密集地區,可能在極端災害下一夕之間淪為災區。氣候變遷與災害的極端化與複合化的社會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建築物的規劃與設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面對此一巨變的情勢,原先傳統建築教育所教授的技能對此議題似乎已經力不從心,要如何運用創意與科學技術因應此一嶄新的建築設計發展趨勢,乃是新一代建築師無法逃避的課題。

國際上因應氣候變遷的方式有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兩大類別,建築要因應氣候變遷與減災的課題,不僅是在建築物本身設計的改善,從建築簇群包括基礎與公共設施的規劃入手,加以全面性的考慮方能見其功效。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未來建築師如何能運用創意設計,帶領全民朝向更永續、更安全的未來生活,是必須面對的一大考驗。

成大建築系大三建築設計課程之主要負責人、留學德國的建築博士李鎨翰老師說,歐洲政界與學界對於氣候變遷議題不僅討論多時,且已形成共識與具體政策,並且以歐盟的高度與廣度在推動執行,歐洲的都市計劃與建築相關科系也早已將此類議題整合於規劃與設計的課程教育之中。本次設計課程之基地為台南市安平區之漁光島,題目要求上半學期完成漁光島局部範圍建築群之『都市設計』,下半學期則需完成部分選定之『建築物單體設計』,所有設計需顧及風災及水災頻繁化及極端化的氣候變遷趨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