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校園詩行動23日起與你相見
【台南訊】賦予詩不一樣的樣貌,國立成功大學「褻玩詩展—成功大學的校園詩行動」即將登場,由成大各院系的學生組成的工作團隊,結合詩與裝置藝術,推出15件饒富趣味又充滿想像力的詩文創作作品,於23日至28日在成大總圖書館地下一樓展場與你相見。開幕儀式訂於22日下午6時舉行,歡迎民眾參與,媒體記者蒞臨採訪。
「詩是甚麼?」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今年的成功大學校園裡輕輕的激起了一點漣漪,從年初跟北部眾多大學詩社一起合作的巡迴詩展開始,延伸出一連串的討論。如果詩本來是生活的,像是遠古人們常有的歌唱一樣,那它理應是人與人間最真誠互動的震盪,而不是今天被高置殿堂的模樣,為什麼人們不再與詩對話?如果詩的身體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別的形狀,是否能再一次在詩中延伸出更多可以對話的觸角?如果詩不僅僅是文字,是不是能夠邀請更多的人,以另一種方式碰見詩,進而感動。
因著這樣的好奇與熱情,一群來自各院系的學生集合成工作團隊,並邀請中文系翁文嫻老師擔任指導,「褻玩詩展—成功大學的校園詩行動」於焉展開。這些試圖結合詩與裝置藝術的作品,在不斷重置與拼貼的構想與材料中,找尋與困惑、或與觀眾對話的可能。
其中,詩展活動的主題「褻玩」,「褻」代表的貼身隱蔽性,和「玩」的互動行為,試圖說出創作者的個人和觀者的眾人之間的關係,在詩展中,每個創作者都有不同的故事與困惑,他們選擇表現的文字與裝置,營造出的可能只是青春的困惑,也有可能是當代青年對世界的感受與認知,當他們開口發聲,是誰在認真傾聽?
如建築系蘇子靖同學,將詩的隱密性和秘密連結後,以「頭髮請人剪」的理念佈置出一個理髮的現場,邀請觀眾從各個角度來探尋秘密所在;生科系周思丞則尋自己家鄉台東的遭遇,思索著核廢料與土地的關係,以文字引誘觀眾進行內在的丟棄儀式,設計一個具備有古文化魔咒的現場留下聯絡方式,讓丟棄的事物可以選擇獲得解決或是贖回。
在一片黑暗無依的狀況下,忽然聽聞海浪聲所產生的安穩,中文系顏良佩擴大自己的出外經驗成「擺盪」,搭造一個隱蔽視覺,卻必須倚賴觸覺和聽覺來解答不安的環境;職能治療系吳大鈞疑惑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否真實,如詩的語言和讀者的關係,於是他架起一個擺滿瓶罐的猜謎桌,讓出題者和猜題者間僅剩表情和肢體溝通,並記錄過程與結果。
外文系劉建明的「斷頭台」,要大家正視自己內在一種想脫離的情感,於是他把焦點鎖定在具備強烈獨立思考能力的頭上,讓觀者在探頭入裝置後,看見自己的臉,感受整個思緒的短暫抽離;比照自己和影子間的身分關係,政治系楊智堯「囚影」,猜想語言無法掌控內涵的背後樣貌,於是設計影子僭越本體後的世界,利用一張幸福快樂的家庭照,再加以顏色濃艷的強烈對比,來凸顯被忽視的一些事實。
此次「褻玩詩展—成功大學的校園詩行動」共推出結合詩與裝置藝術的作品15件,這些作品將在5月22日的下午6時開幕儀式之後,正式於成功大學總圖書館地下一樓的展場中,和同學、老師以及民眾見面。無論是表現生活的繁瑣語言,或是對於靈魂無法具體的特質試圖表現,也有針對沉溺網路世界後的麻痺驅體等,無不是同學對於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希望藉由那些曾經觸動創作者的美好,能在和觀者的交流中,持續且變化的震盪下去,那這一場以詩為名的行動,就將只是開始而已。
此外,「褻玩」也是想告訴觀眾這裡歡迎盡情玩耍,希望他們能回歸孩童時期物我無隔離般的樂趣。連續六天的展期,試圖把詩最想碰觸的內在感動,以最平易、坦誠的方式展現,也歡迎更多民眾及同學一起進入展場,參與這場詩的行動。
「詩是甚麼?」這樣的一個問題在今年的成功大學校園裡輕輕的激起了一點漣漪,從年初跟北部眾多大學詩社一起合作的巡迴詩展開始,延伸出一連串的討論。如果詩本來是生活的,像是遠古人們常有的歌唱一樣,那它理應是人與人間最真誠互動的震盪,而不是今天被高置殿堂的模樣,為什麼人們不再與詩對話?如果詩的身體除了文字之外還有別的形狀,是否能再一次在詩中延伸出更多可以對話的觸角?如果詩不僅僅是文字,是不是能夠邀請更多的人,以另一種方式碰見詩,進而感動。
因著這樣的好奇與熱情,一群來自各院系的學生集合成工作團隊,並邀請中文系翁文嫻老師擔任指導,「褻玩詩展—成功大學的校園詩行動」於焉展開。這些試圖結合詩與裝置藝術的作品,在不斷重置與拼貼的構想與材料中,找尋與困惑、或與觀眾對話的可能。
其中,詩展活動的主題「褻玩」,「褻」代表的貼身隱蔽性,和「玩」的互動行為,試圖說出創作者的個人和觀者的眾人之間的關係,在詩展中,每個創作者都有不同的故事與困惑,他們選擇表現的文字與裝置,營造出的可能只是青春的困惑,也有可能是當代青年對世界的感受與認知,當他們開口發聲,是誰在認真傾聽?
如建築系蘇子靖同學,將詩的隱密性和秘密連結後,以「頭髮請人剪」的理念佈置出一個理髮的現場,邀請觀眾從各個角度來探尋秘密所在;生科系周思丞則尋自己家鄉台東的遭遇,思索著核廢料與土地的關係,以文字引誘觀眾進行內在的丟棄儀式,設計一個具備有古文化魔咒的現場留下聯絡方式,讓丟棄的事物可以選擇獲得解決或是贖回。
在一片黑暗無依的狀況下,忽然聽聞海浪聲所產生的安穩,中文系顏良佩擴大自己的出外經驗成「擺盪」,搭造一個隱蔽視覺,卻必須倚賴觸覺和聽覺來解答不安的環境;職能治療系吳大鈞疑惑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否真實,如詩的語言和讀者的關係,於是他架起一個擺滿瓶罐的猜謎桌,讓出題者和猜題者間僅剩表情和肢體溝通,並記錄過程與結果。
外文系劉建明的「斷頭台」,要大家正視自己內在一種想脫離的情感,於是他把焦點鎖定在具備強烈獨立思考能力的頭上,讓觀者在探頭入裝置後,看見自己的臉,感受整個思緒的短暫抽離;比照自己和影子間的身分關係,政治系楊智堯「囚影」,猜想語言無法掌控內涵的背後樣貌,於是設計影子僭越本體後的世界,利用一張幸福快樂的家庭照,再加以顏色濃艷的強烈對比,來凸顯被忽視的一些事實。
此次「褻玩詩展—成功大學的校園詩行動」共推出結合詩與裝置藝術的作品15件,這些作品將在5月22日的下午6時開幕儀式之後,正式於成功大學總圖書館地下一樓的展場中,和同學、老師以及民眾見面。無論是表現生活的繁瑣語言,或是對於靈魂無法具體的特質試圖表現,也有針對沉溺網路世界後的麻痺驅體等,無不是同學對於生活最深刻的感受。希望藉由那些曾經觸動創作者的美好,能在和觀者的交流中,持續且變化的震盪下去,那這一場以詩為名的行動,就將只是開始而已。
此外,「褻玩」也是想告訴觀眾這裡歡迎盡情玩耍,希望他們能回歸孩童時期物我無隔離般的樂趣。連續六天的展期,試圖把詩最想碰觸的內在感動,以最平易、坦誠的方式展現,也歡迎更多民眾及同學一起進入展場,參與這場詩的行動。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