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世代對話」-2009成大校園環境藝術節 開鑼了 朱銘作品「飛撲」、「十字手」進駐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把前瞻的藝術引進成大,隔了十一年,成大再現校園環境藝術新風貌!一年一度的「成功大學藝文季-成大環境藝術節」即將於11月隆重登場,藝術中心特別在畢業典禮前,安排朱銘的作品搶先進駐,希望畢業生帶著藝術的成大的記憶畢業。4日上午十一時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藝術中心蕭瓊瑞主任以及財團法人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榮嘉先生等人,共同為朱銘的飛撲及十字手等三件銅雕作品進駐揭幕,象徵新一波藝術與校園融合計畫即將熱情奔放。

成大校長賴明詔院士首先感謝葉榮嘉董事長把珍愛的藝術品借給成大展出,為成大在人文藝術發展寫下新的歷史。葉董事長是成大傑出校友,不只是成功的企業家,也是成功的藝術收藏家,收藏許多動人的藝術作品,葉董事長能割愛借給母校展覽,成大師生同感驕傲。

成功大學以工學院起家,有很好的理工傳統,21世紀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擁有專業知識之外還必須要有好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人文氣息的教育不是學校有很多文史哲學或是文學藝術等等課程即可,而是要看學校訓練出怎麼樣的畢業生,從葉董事長的成就中,可以看到成功大學人文教育的成功。我很自豪的說成功大學訓練出來的學生既有專業技能又有人文素養,而今天的活動更能夠凸顯成功大學在人文藝術的用心與成就。

賴明詔校長表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藝術氛圍的校園環境,藝術不是關在房子裡面,而是充滿著整個校園,融入整個校園的,成大藝術節就是期望讓人文、藝術、音樂走進校園,讓校友、師生感受到人文、藝術、音樂的氛圍。為期一年的成大藝術節,特別是重視在環境藝術部分,葉董事長慷慨借給母校做展覽的三件朱銘作品,以人為主體,融入天和地,這代表成功大學藝術節最重要的精神,看到雄偉的雕刻品,頂天立地,讓人覺得胸懷更寬廣。

葉榮嘉董事長十分肯定賴明詔校長在校園內推動藝文活動十分具有創意與前瞻性。他表示,因為賴明詔校長一個構想,將影響到整個南部,甚至影響到全台灣的大學,我想這比賴明詔校長做院士做醫生還重要。他也說,只要母校吩咐一聲,絕對在所不惜,全力以赴為母校盡力。十一年前成大校園雕塑大展吸引三十餘萬人次參觀,希望這一次吸引更多的人造訪成大。

葉榮嘉董事長表示,成大是一所學風自由的大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環境,在成大,我養成了快、狠、準的個性,之前借給母校展覽的「大對招」以及現在展出的飛撲及十字手等三件朱銘作品,都是我個人珍藏,有機會回母校展出,乃義不容辭的事。葉榮嘉董事長也謙稱把作品借給母校展出只是拋磚引玉,談不上功勞。

葉榮嘉董事長也說,學校治學理念一定要有前瞻性、前衛性,而且要有創意,因為現在的競爭跟以前不一樣,成大是全台灣佔地最大的學校,如何豐富學校的文化藝術內容,我個人認為必須要有前瞻性、創意,這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

此次「世代對話」-成大校園環境藝術節,乃繼1998年「世紀黎明」雕塑大展之後,成大再一波藝術與校園融合計畫。配合第十屆成大藝文季的展開,財團法人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借給成大乃是著名雕塑大師朱銘太極系列作品「飛撲」與「十字手」,並設置於光復校區雲平大樓前廣場及學生活動中心前草坪,為成大校園添增開闊奔放的藝術氣息。

朱銘太極系列作品「十字手」座落於光復校區入口左邊的學生活動中心前草坪。簡潔安定的銅雕人體,佇立在校園明顯處,磅礡的氣勢,源源不絕釋放能量,勢將帶來成大人無限的活力及美好的學習氛圍。而另一件雙座太極作品「飛撲」則座落於雲平大樓前廣場。「飛撲」雙座雕像展現了朱銘對空間極致的詮釋,在動中求平衡,與「對招」雕塑品互相呼應;由內而外表達「大開大合」、「吞吐洪荒」的生命力,與成大人不斷在學術上切磋砥礪的精神不謀而合。

朱銘飛撲及十字手作品進駐成大揭幕典禮是為成大第十屆藝術季正式暖身。乃遵循賴明詔校長全面提升人文環境、培養師生藝術鑑賞力的治校理念下,藝術中心藉著「世代對話」一系列的藝術文化活動,將藝術的種子,深植在成大人的心田並推廣到各個社區,讓大家沐浴在藝術的氛圍中。

2009成大校園環境藝術節,以「人文」、「科技」、「環境」為主題,邀請較具前衛特色的藝術家及作品駐校展出的方式,把美學成為成大校園生活的一部分。未來藝術品陸續進駐計劃,包括七月至八月之建築所設計組畢業展、藝術創作者呂理煌作品果凍迷宮、建築繁殖場等作品進駐各校區。九月份攝影家李小鏡作品與奇美博物館典藏藝術品也將陸續進駐光復校區。初步估計將有77件作品,分別散布於成大五個校區,從光復校區開枝散葉,展延至力行、建國、成功、自強等校區。屆時藝術中心將進行有關文化創意主題之講座與展演,值得期待。980604y-j

*新聞補充資料:

財團法人榮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榮嘉簡介:
 葉榮嘉,1965年畢業於成大建築系,從大學時代即開始收藏藝術品生涯,憑著對藝術的愛好,他大量閱讀並接觸各方美學設計,無形中培育他寬廣而包容性大的鑑賞空間。多年下來豐富的人生閱歷,練就一身對藝術品的敏銳與下手的果斷,極具縱深的藏品顯出他獨到多元的品味。從早期質量兼具的前輩畫家郭柏川、洪瑞麟、李仲生、沈耀初等作品,到後期承先啟後的李梅樹、廖繼春、于承堯、鄭善禧、于彭、鄭在東…等也都盡入囊中。葉榮嘉收藏藝術最重創意、原創性,他認為這才是作品獨一無二的動人之處,始終只看內涵不帶任何投資眼光的他,反而更能挖掘出作品的本質,並察覺背後被人忽略的精彩世界。

1970年代時以人文居住、美學生活為建築設計的內涵,引起建築界的注目。

1980年代與法鼓山聖嚴法師結緣,策劃多場令人津津樂道的義賣活動; 921震災之後各團體重救濟,他向證嚴法師提議以藝術展為歷史做紀錄,並辦藝術品拍賣,還邀請蔡國強在台中美館做爆破藝術。之後法鼓山興辦佛教研究所也辦了兩次義拍。

1990年代曾出巨資辦《首都早報》,為社會公義發聲;進入 21世紀,他又辦幼稚園、 12年制雙語中小學;葉榮嘉從農家子弟的「夢想家」開始行遊人間,七十歲的他已掛上建築家、收藏家、慈善家、教育家、企業家等頭銜,但他最喜歡的是幫助人家,圓自己跟別人的夢。

這位低調的「雜家」達人,總是於「現代」做著「未來」的事,總在別人還觀望迷思之際,便找到前衛與價值所趨的方向,使後來追者難望其項背。回首過去,無論是與藝術的結緣,對教育的執著,還是建築領域的創意揮灑,葉榮嘉帶給人的不單只是一張薄薄的房屋權狀,更多時候是透過無數跨領域的介面融合,傳遞一種對生活的夢想與熱情。

太極雕刻大師-朱銘個人簡歷
 朱銘一九三八年生於台灣苗栗通霄的窮苦農家,十三歲那年,拜師學雕木刻,其師擅長寺廟人像與中國歷史人物。其間,他不但秉承了師父對傳統題材的熱度,還掌握了木雕的精髓。不久,他便自立門戶,並成為傑出的手工師傅。

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一九六八年,再次拜師,這次是台北楊英風的門下。楊英風是著名的雕塑家,曾留學日本和羅馬,擅長大型抽象不銹綱作品。朱銘身子結實但清瘦些,楊英風鼓勵他學太極,以便強身磨練意志,就在學習太極的過程中,朱銘領悟了身、心、力量的來源與制衡,以及矢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哲理,創作了一系列單件及對招的太極作品。

 後到紐約訪問,受美國普普藝術的影響,創作了人的系列-「人間」,木刻上色彩粗獷,或保麗龍鑄銅,被綑著的人像型態扭曲,沒有臉容,但表情氣鼓鼓的,呈現一般詼諧、活潑、豪放、野性的味道。

 因受陶藝家陳景亮的影響,製作陶魚、陶人。們陶板有其限制,乃開始捆捲捲海綿,而後鑄銅手法完成「運動系列」。

創作觀點
 朱銘對於自己作為一個「人」,以及一個「藝術家」,他最感謝的是一自然。不管淵源於主題、材料、觀念所造成風格上的變化,而唯一不變的是-他從自然生命中所領悟出的創作態度,一股自由無拘束的壯闊氣概。

太極系統
 朱銘將「人」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與自然的對立,「太極系列」是從人的本性出發,去接觸和模倣宇宙中自然的現象,藉此追求人與自然溝通之路,所謂師法自然、處處有禪機。而後來的太極群像,注重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人物較收緊,不像過去那麼開展,作品均不加太多修飾,功力較過去深厚,有如中國潑墨畫。

十字手:除了渾厚的體量造形,更有著經由安排下所呈現的凝聚重力動勢的張力。材質是青銅,切割雕鑿後翻銅。大家知道印象派大師塞尚在觀看繪畫物體時的角度,總是把水果、花瓶等看做一個又一個的圓形、三角形等,經由造型化的色彩來表現繪畫的深度,雕塑亦然。太極廣場的所有作品,我們亦可由此觀點看待,當中的十字手,除了渾厚的體量造形,更有著經由安排下所呈現的凝重動勢,十字造型的嚴謹結構關係,因雕塑本身動勢上微妙的變化,右臂微抬、右膝微曲,破壞了原本可能因巨大十字量體所造成的呆板感受,將本件雕塑帶入了微妙動勢下所產生的氣韻流轉。在整體的造型中,顯示了對雕塑元素的理解,強烈的展現的雕塑本質性的探求。

飛撲:除了以大刀斧劈外也運用小刀將形象之轉折處等細節加以潤飾,形構出張力十足之飛撲力道與觀眾強烈的視覺感受。材質是青銅,切割雕鑿後翻銅。雕塑作品的氣魄大小,不在於手法,而在於是否能調動一切雕塑表現手法作品介紹:有人認為工細的作品氣魄小,寫意的氣魄大,這其實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因為氣魄大小,不在於手法,而在於雕塑作品是否能調動一切雕塑表現手法,以一當十塑造出鮮明強烈的典型形象,是否能表現出深刻的思想,是否比現實更美做什麼事情都要有目的性,不論工細與寫意,目的都是為了用更完美的形式,充分地、恰當地表現內容。為工細而工細就會流於自然主義,呆板、無生氣,也就無氣魄;為大刀闊斧而大刀闊斧,就會流於粗魯。本作品中除了以大刀斧劈外也運用小刀將形象之轉折處等細節加以潤飾,形構出張力十足之飛撲力道與觀眾強烈的視覺感受,真正作到「奔」。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