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化腐朽為神奇 成大生態人工濕地綠意盎然

採訪記者 : tj 於 March 01, 2004 at 15:54:16 :

新聞內容 :

【台南訊】以嶄新的綠建築設計概念,指引綠建築與居住環境永續之發展的二○○四年綠建築博覽會,於二十九日的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榕園展出之後,旋即成為南台灣民眾關注的焦點,參觀人潮絡繹不絕。在展出的四大展區與六大主題館中,尤以「在地」的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自行設計規劃建造的「生態人工濕地」,結合景觀水池,把過去人們不喜歡之汙水變成美麗景觀,最叫人印象深刻。

座落在成大建築系館中的生態水池,雖名為「生態水池」,實際上真正名稱是「生態人工濕地」,與一般國小、國中校園內常見的生態水池有很大的不同。成大建築系「生態人工濕地」最大的區分與不同點,主要在於「水源」,一般的生態水池用的是雨水、地下水或自來水,而成大「生態人工濕地」是一種為了淨化污水而構築之的水池,濕地的水源是生活廢水與汙水,利用濕地中動植物自然循環再生的功能,將汙水再生為清淨之水。

自然淨化原理的研究與生物反應機制的建立是人工濕地關切議題,而生態水池討論的是生態上、生物相的豐富度,亦即「生物多樣化」環境的再造。從水資源再利用的觀點來看,人工濕地淨化後的排放水(必須符合國家排放水標準)可以成為生態水池的水源,成大建築系館的「生態人工濕地」便是源自於這個概念而建置的。

由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率歐文生建築師與建築系學生一起興建的「生態人工濕地」,係一座以人工濕地與水生植物,透過層層的人工濕地逐步將生活污水,過濾成乾淨的水來澆灌花木計畫。目前建築系三棟大樓師生三百人,每日所排出大約有三到十公噸之生活污、廢水,以成大建築系生態人工濕地的處理性能而言,足可回收全部之衛生用水再生利用。

成大生態人工濕地系統之總面積為一百平方公尺,現階段生化需氧量(BOD)去除率達百分之七十以上,每日最高處理量可達一百公噸,真正做到建築系生活污水零排放的目標,尤其是結合景觀水池,把過去人們不喜歡之污水處理變成美麗景觀,令人嘖嘖稱奇。

生態人工濕地涵蓋污水集水槽,人工濕地一、人工濕地二、以及景觀水池等設施。污水再生淨化過程非常自然,首先,建築系館三棟大樓之所有生活污水集中至污水集水槽,污水進流至第一個人工濕地,經過布袋蓮、水芙蓉、俗稱水蠟燭的香蒲、粉綠狐尾藻、水中的藻類等水生植物的反應與再生處理後,緊接著進入第二個人工濕地,一樣再經植物淨化後進入第三個景觀水池及第四個景觀水池,當水進流到第四個景觀水池時,水已清澈見底,別小看這個生態人工濕地,不但靠著植物將污水再生,還有許多像青蛙、毛蟹、水蜘蛛、蜻蜓、豆娘、長圓金蛛、田蚌等小生物生活其中,動植物生態系統豐富。930301t&j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