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典型教學型態回歸大學本質 FREE Lunch, FREE Talks for our Future
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今年10月起至12月底,規劃每週二中午12點到下午1點在C-HUB成大創意基地舉辦跨領域系列論壇CPD Talks:Synergy for the Future,論壇主題囊括科技、永續、教育、創新等4個焦點議題,並集結工設系、建築系、都計系及創產所共同策劃及執行。主要發起人規劃與設計學院鄭泰昇院長表示自己一償任教以來18年的夙願,「將國外跨域交流的文化引進成大規設學院,並提供課堂上看不到、最先進的知識技術,改變舊有的風氣,回歸大學的本質。」大力支持此計劃的蘇慧貞校長則表示,將把此一精神及作法推廣到成大其他院系,在不設限的交流氛圍中促成師生跨域學習。
CPD為College of Planning & Design 的縮寫,而 Synergy for the Future則為未來的協同效應。意指參與者將藉由一次次不同的論點撞擊,反映出對未來世界有所助益之創新思維。鄭泰昇院長指出,一所學院作為介於校與系之間的對口,以及系與系之間的連結,其責任應是匯聚跨領域的碰撞。而規劃與設計學院的三系一所,將開始藉著CPD Talks 而凝聚一堂,跨越以往各自的獨立經營,共創分享的平台。
CPD Talks 10月率先由規設學院馬敏元副院長以《Stanford d-school 經驗分享》揭開序幕,11月先後邀請荷蘭Eindhoven University陳玲鈴院長、成大建築系3位外籍生等人進行跨域交流。每次論壇皆提供免費午餐,鄭泰昇院長開心地強調,截至目前,平均每週提供100份免費午餐給自由參加的師生。可見此計劃吸引不少師生參與。
成大建築系助理教授陳穎澤至今就連續參與3週,對此活動深表肯定。「能夠有這樣交流的平台很好。幾次參加下來感受都相當不錯,老師之間因為有CPD Talks而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固定聚集、一起學習,同時解決校園裡用餐的需求。」陳穎澤說,在與談者的分享中不僅了解到USR計劃走出校園的實踐策略、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規劃藍圖,以及科技部多年來在跨域加值計畫之努力成果與願景,還有機會跨界認識別系的老師,善用午餐時間創造連結,讓她每一場都覺得大有收穫。
學生參與的情況也相當踴躍,每週都出席的工設系劉高華同學說,第一場馬老師分享關於d-school的內容令他印象深刻,參與該活動讓他了解相似領域的專案內容。工設系張乃文同學則表示,「因為有free lunch,所以會持續推薦朋友來參加。」而都計系余宣和同學認為,「活動時間在中午,較不容易卡到其他事。」同學們自由聚集在C-HUB聆聽與談者分享、汲取新知,抑或是彼此互動,都是相當寶貴的機會。
免費午餐似乎是活動吸引人的一點,而這更是活動緣起的亮點。鄭泰昇院長回憶,1996年他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求學時,第一次參加 Brown Bag Lectures活動的震撼,拿著牛皮紙袋中餐聽演講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每週在演講現場還有滿桌豐盛的Buffet可自行取用,且自由入場、完全免費,「一面享受宴席一面接觸未來科技的畫面,對當時旅外留學的學生來說,不僅是莫大的衝擊,更體悟原來天底下真的有白吃的午餐!」
鄭泰昇描述,負責籌辦那場演講的GVU Center邀請到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來分享,一位穿戴各種電子裝置的「機器人」走進會場,現場投影出該「機器」人眼睛所觀看之畫面,就如同現在的VR原型。想當年尚未有穿戴式電腦的概念,卻已有如此前衛的技術應用,令人驚奇。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設計心理學權威Donald Norman教授一進場,舉起一張紙和一部筆記型電腦,詢問在場聽眾何者才是最高深的科技?想必許多人都會回答是筆電,但講者卻說:「是紙!」紙才是最偉大的資訊科技,因為紙不但是文字介面,也是文化載體,有很好的使用介面,可以彎、可以折,眼淚滴在信紙上,還可以留下「情感」的痕跡;但電腦不行,檔案一刪掉便消失了。
鄭泰昇說,這一幕著實讓他開了眼界,也令他再次反思面對科技的態度。比方近期被高度討論的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各界均預測將取代醫師、律師等專業,但他認為,大學教授不應該一昧地遵循主流的立場及風向,若嘗試運用批判性思考,是否能提出不同的看法進行一場論辯賽?
鄭泰昇強調,「在創新的年代,我們難道還在用上一代傳統的方法去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希望能將國外跨域交流的文化引進成大規設學院,並提供課堂上看不到、最先進的知識技術,改變舊有的風氣,回歸大學的本質。」大學本應是一處充滿知識整合、分享交流、激盪出不同觀點的場所,藉此,師生可在彼此差異間訓練批判性思考。然而,學界許多計劃案的運作程序通常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指派任務,難以有自主思考與創新的機會。因此,有別於制式的流程,規設學院籌辦 CPD TALKS 時反而是以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突破傳統模式,讓各系老師自由發揮,尋找有興趣的主題參與,自主地建立易於交流、合作、甚至產生融合的平台。
「當初聽到他們提出的方案,其實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不設限能達到什麼預設效果,就是鄭泰昇院長籌辦本次活動的原則。例如10月9日由奇美醫院老人科主任蔡岡廷針對《在宅醫療趨勢下的設計需求》提出高齡化社會及醫療需求的轉變,看起來跟規劃設計並不相關,但事實上,不論在醫療產品、空間規劃、都市社區營造等,這個議題均具備相當密切的關聯。10月16日及23日分別由張秀慈教授、林子平教授、陳世明教授闡述USR計劃的意義、策略、各場域實踐的成果展示。
對於活動的實際成果,鄭泰昇院長保持開放態度,未來也計劃安排一場Pecha Kucha跨域交流、甚至國家政策辯論賽。他表示,「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參與者實際感受到教育與學習是Free的,且得以在參與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是不經意地聽到一句話,進而讓舊有的思維轉變。」他深信,師生們在吃東西時較容易放鬆、較不受拘束,有助於打開心胸接收新知,老師們藉由定期聚集,在中午用餐時間閒聊,當人人都開始走出自己的領域,了解其他領域在做的事,便能創造出更多交流的機會。這也就是CPD TALKS的兩大重要特色。(撰文、攝影/實習記者黃千容 圖片/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提供)
CPD為College of Planning & Design 的縮寫,而 Synergy for the Future則為未來的協同效應。意指參與者將藉由一次次不同的論點撞擊,反映出對未來世界有所助益之創新思維。鄭泰昇院長指出,一所學院作為介於校與系之間的對口,以及系與系之間的連結,其責任應是匯聚跨領域的碰撞。而規劃與設計學院的三系一所,將開始藉著CPD Talks 而凝聚一堂,跨越以往各自的獨立經營,共創分享的平台。
CPD Talks 10月率先由規設學院馬敏元副院長以《Stanford d-school 經驗分享》揭開序幕,11月先後邀請荷蘭Eindhoven University陳玲鈴院長、成大建築系3位外籍生等人進行跨域交流。每次論壇皆提供免費午餐,鄭泰昇院長開心地強調,截至目前,平均每週提供100份免費午餐給自由參加的師生。可見此計劃吸引不少師生參與。
成大建築系助理教授陳穎澤至今就連續參與3週,對此活動深表肯定。「能夠有這樣交流的平台很好。幾次參加下來感受都相當不錯,老師之間因為有CPD Talks而能在忙碌的工作中固定聚集、一起學習,同時解決校園裡用餐的需求。」陳穎澤說,在與談者的分享中不僅了解到USR計劃走出校園的實踐策略、台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規劃藍圖,以及科技部多年來在跨域加值計畫之努力成果與願景,還有機會跨界認識別系的老師,善用午餐時間創造連結,讓她每一場都覺得大有收穫。
學生參與的情況也相當踴躍,每週都出席的工設系劉高華同學說,第一場馬老師分享關於d-school的內容令他印象深刻,參與該活動讓他了解相似領域的專案內容。工設系張乃文同學則表示,「因為有free lunch,所以會持續推薦朋友來參加。」而都計系余宣和同學認為,「活動時間在中午,較不容易卡到其他事。」同學們自由聚集在C-HUB聆聽與談者分享、汲取新知,抑或是彼此互動,都是相當寶貴的機會。
免費午餐似乎是活動吸引人的一點,而這更是活動緣起的亮點。鄭泰昇院長回憶,1996年他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求學時,第一次參加 Brown Bag Lectures活動的震撼,拿著牛皮紙袋中餐聽演講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每週在演講現場還有滿桌豐盛的Buffet可自行取用,且自由入場、完全免費,「一面享受宴席一面接觸未來科技的畫面,對當時旅外留學的學生來說,不僅是莫大的衝擊,更體悟原來天底下真的有白吃的午餐!」
鄭泰昇描述,負責籌辦那場演講的GVU Center邀請到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來分享,一位穿戴各種電子裝置的「機器人」走進會場,現場投影出該「機器」人眼睛所觀看之畫面,就如同現在的VR原型。想當年尚未有穿戴式電腦的概念,卻已有如此前衛的技術應用,令人驚奇。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設計心理學權威Donald Norman教授一進場,舉起一張紙和一部筆記型電腦,詢問在場聽眾何者才是最高深的科技?想必許多人都會回答是筆電,但講者卻說:「是紙!」紙才是最偉大的資訊科技,因為紙不但是文字介面,也是文化載體,有很好的使用介面,可以彎、可以折,眼淚滴在信紙上,還可以留下「情感」的痕跡;但電腦不行,檔案一刪掉便消失了。
鄭泰昇說,這一幕著實讓他開了眼界,也令他再次反思面對科技的態度。比方近期被高度討論的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各界均預測將取代醫師、律師等專業,但他認為,大學教授不應該一昧地遵循主流的立場及風向,若嘗試運用批判性思考,是否能提出不同的看法進行一場論辯賽?
鄭泰昇強調,「在創新的年代,我們難道還在用上一代傳統的方法去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希望能將國外跨域交流的文化引進成大規設學院,並提供課堂上看不到、最先進的知識技術,改變舊有的風氣,回歸大學的本質。」大學本應是一處充滿知識整合、分享交流、激盪出不同觀點的場所,藉此,師生可在彼此差異間訓練批判性思考。然而,學界許多計劃案的運作程序通常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指派任務,難以有自主思考與創新的機會。因此,有別於制式的流程,規設學院籌辦 CPD TALKS 時反而是以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突破傳統模式,讓各系老師自由發揮,尋找有興趣的主題參與,自主地建立易於交流、合作、甚至產生融合的平台。
「當初聽到他們提出的方案,其實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不設限能達到什麼預設效果,就是鄭泰昇院長籌辦本次活動的原則。例如10月9日由奇美醫院老人科主任蔡岡廷針對《在宅醫療趨勢下的設計需求》提出高齡化社會及醫療需求的轉變,看起來跟規劃設計並不相關,但事實上,不論在醫療產品、空間規劃、都市社區營造等,這個議題均具備相當密切的關聯。10月16日及23日分別由張秀慈教授、林子平教授、陳世明教授闡述USR計劃的意義、策略、各場域實踐的成果展示。
對於活動的實際成果,鄭泰昇院長保持開放態度,未來也計劃安排一場Pecha Kucha跨域交流、甚至國家政策辯論賽。他表示,「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參與者實際感受到教育與學習是Free的,且得以在參與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是不經意地聽到一句話,進而讓舊有的思維轉變。」他深信,師生們在吃東西時較容易放鬆、較不受拘束,有助於打開心胸接收新知,老師們藉由定期聚集,在中午用餐時間閒聊,當人人都開始走出自己的領域,了解其他領域在做的事,便能創造出更多交流的機會。這也就是CPD TALKS的兩大重要特色。(撰文、攝影/實習記者黃千容 圖片/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提供)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8-11-23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