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撒旦的情人-女巫特展 成大藝研所學生把論文變成科技展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騎著掃把,戴著尖帽的女巫究竟是智者還是邪惡女人?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7位女同學,將他們的學期報告,擴大為「撒旦的情人-女巫特展」,將女巫形象從卡通影片,歷史傳說和檔案記錄中具體化呈現,並且從平面文字變為立體科技展覽,也是學生的論文報告第一遭展出,饒富創意,意義不凡。

「撒旦的情人─女巫特展」即日起在奇美樓創意數位展示藝廊展出,至6月30日為止;這個展覽原來只是藝術研究所吳奕芳副教授「藝術史概論」的學期報告,蘇雯妏、楊詠筑、簡吟軒、王宣雅、林虹誼、羅子喬、吳謹樺等7位同學共同完成,由於題目選得很突出,報告也很完整,老師鼓勵他們展覽呈現,同學們商借創意數位展示藝廊,用科技互動式的展出,大功告成開展之際,學生都樂壞了。

藝術研究所碩一的蘇雯妏同學說歷來被冠上「女巫」之名的女性,大多具有女祭司、女先知、通靈人士、巫醫等身分,最早關於女巫的傳說,來自於英國塞爾特(Celtic)神話中的芙瑞亞(Freya)或瑟那諾斯(Cernunnos)。瑟那諾斯因頭上有兩隻鹿角而被稱為有角之神(The Horned One),其外在形象被聯想成撒旦,因此,有關女巫邪惡的謠言,就此流傳下來,同學們將數百年來的女巫傳說與形象,分為3個部份陳述並且展出。

第一展區是「記憶與想像」─童話故事與傳說中的女巫形像,從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白雪公主」愛漂亮的後母,一直到「綠野仙蹤」正義女屋與邪惡女巫,「魔女宅急便」的小魔女琪琪,或奇幻電影中的仙女,女巫的形象亦正亦邪,在第一展區中,同學們將女巫抱著黑貓,戴帽子,騎掃把的形象,趣味性呈現。

第二展區是「跨越與凝視」─西方世界的女巫,蘇雯妏同學說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是歐洲教會驅逐異端、獵巫運動最盛行的時期。中世紀的女巫大審判起因於宗教改革、長期戰爭與瘟疫疾病,導致社會結構劇烈變動而人心惶惶,民間開始流行古老的傳統信仰與巫術,進而引發教會對於異端的壓制,造成長達三世紀的女巫迫害。1484年,教宗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頒布反巫諭令;1486年,《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一書出版,塑造女巫魅惑人心與超自然力量特質;在新教方面,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以二元論觀點強化人性對魔鬼的恐懼,使得女性成為建立新秩序的代罪羔羊。

就此,巫術走向沒落一途。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宗教信仰的變遷與女性意識的興起,使得巫術文化得以復甦。

第三展區「認同與關懷」─女巫?女巫化?藉由3個被認為具女巫特質的女性茱蒂斯(Judith)、貞德(Joan of Arc)、米蒂亞(Medea),以他們的故事呈現女人被「女巫化」的過程;茱蒂斯(Judith)是一個美貌又英勇的寡婦,用美人計誘殺敵人,拯救了以色列人民,這個故事是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美人計故事,但 是在基督教的聖經中,不承認女人如此智勇雙全,將茱蒂斯的故事刪除,甚至判定為異端。

聖女貞德(Joan of Arc, 1412-1431)是法國的軍事家,也是民族英雄,不僅為西方文化重要的角色,許多戲劇、音樂、文學等作品皆是歌頌她的傳奇,但是貞德在戰場上的領導能力一直為歷史所爭論,世人都將她的成就誤解為神秘力量所致,甚至在宗教裁判下以異端和女巫之罪判處火刑;所幸戰爭結束,貞德的家人要求教宗重新審判,於1456年平反,500年後梵蒂岡封聖。

另外,希臘神話的米蒂亞(Medea),殺兄弒子,只為求得丈夫傑森(Jason)的憐愛,盡管她的形象被女巫化,基本上她是一個為愛發狂的女人。

在同學們的詮釋中,女巫其實並不一定具有法力,並不一定很神奇?女巫更可能是一種身份的定義、是一種「資格」,「她」可能因為某些理由而被認定是一名女巫,或許這是個被稱之為「女巫化」的過程。

除了歷史的陳述,同學們用許多女巫的特有形象來策展,主要基調產顏色是紫色,現場有黑貓、蜘蛛網、女巫尖頂帽、骷髏頭、掃把等等,7位女同學為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特展,隨時在展場待命,她們自詡與女巫同樣的智慧和具有魅惑力,不是身著白衣就是黑衣,為所有參觀者導覽解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