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成大建築用「紙」構築探討後疫日常會面點及循環經濟

文/成大建築系、劉姿佑 圖/成大建築系、永豐餘工業用紙
 
9組紙構築作品運用瓦楞紙板搭建出能夠支援再聚活動的會面點空間
成大建築系大一必修設計課學生 9 組紙構築作品運用瓦楞紙板搭建出能夠支援再聚活動的會面點空間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大一必修設計課學生以「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9 組作品,結合循環經濟概念,探討疫情帶給日常空間的諸多改變。短短一個月從設計提案到完成一比一的瓦楞紙實體作品,展現出從設計到建造的建築實力,也驗證實作教學導向的重要性。
 
位擔任評圖的外評老師都對於學生能夠在 1 個月內從設計提案到實際構築表示極度的嘉許,認為這種從設計到建造歷程完整實踐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建築學習歷程有很大程度的幫助,不但能夠體驗創意到落實之間所需要彌補的落差或付出的努力,更能夠在團隊合作中感受到建築肘合的重要性。
 
「紙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本次全尺度作品基地選址在規劃設計學院的院圖中庭一直延伸到都計系的中庭草坪,形成一個以中庭串連的紙構築場域。作品在此基地展出至 12 月 2 日。展出結束後,則讓拆除的紙板「回娘家」,全數回收至永豐餘工業用紙,落實廢紙再生的產業鏈。
 
03
成大建築系與永豐餘工業用紙合作完成「紙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的從搖籃到搖籃工業循環
 
Covid-19 疫情雖然帶給全球重大轉變,但人們也從最初的恐懼中逐漸找到與之共存的調適方法。成大建築系大一設計課出題老師沈揚庭表示,後疫情時代大家逐漸恢復日常生活模式,以「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為題,希望同學能夠從建築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空間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被改變與再現,使大家能夠再次相聚。
 
03
成大建築系參與「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展覽的全體師生在紙構築場地與作品合影
 
成大建築系自 108 學年度起宣示捨棄傳統保麗龍素材,全面推行紙做建築模型;本次構築同樣與國內知名的永豐餘工業用紙進行合作。沈揚庭表示,用瓦楞紙作為構築材料本身便是一種對於環保建材的探索,因此在製作過程中也鼓勵同學盡量減少使用膠合,而是透過接頭的設計以卡接或扣件的乾式工法進行設計與組裝,避免對環境產生過多的負擔。此外,作品展覽後的紙板全數回收,讓課程涵容減廢、減碳的概念,也讓學生參與體驗循環經濟的綠色學習歷程。
 
「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9 組作品分別由呂武隆、沈揚庭、林軒丞、林煌迪、張庭嘉、許家茵、廖士豪、鄭方哲、盧紀邦等 9 位設計老師指導。經歷3週的提案發展後,各組評選出極具特色的一比十紙構築提案。最終各組同學花費 1 週的時間將選出的提案轉換成一比一的全尺度構築作品。一比一紙構築評圖則邀請哈佛大學歸國的曾雅欣老師、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甫於成大建築專任的王逸璇老師,以及剛從香港中文大學轉任成大建築的黃聖鈞老師擔任評圖老師。
 
成大建築系副教授沈揚庭自 108 學年起已接連帶領 4 屆大一學生在課堂中實作紙構築作品。沈揚庭表示,「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這個題目最大的亮點之一便是「紙構築」,也就是要用瓦楞紙實現一座小尺度的構造物原型。
 
06
在評圖過程中,成大建築系師生以實際活動的演繹來展示各種紙構築空間設計的用途
 
為了讓大一學生能夠掌握從設計到建造的建築實踐流程。教師群在課程教學上安排 4 種教學目標,包含:材質與結構關係的訓練、參數化的數位思考邏輯、人體尺度與行為活動、團隊合作的訓練,希望讓學生能夠將設計課甚至是其他課程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術,在設計課程做出橫向的連結與整合,形成以設計驗證實踐為核心的 Design Studio 學習模式。
 
沈揚庭進一步提到,「這 4 個目標是有學習層次的,從最初的材質與結構關係中,學生要先了解所使用的材料,也就是 8mm 的瓦楞紙版的材料物性,並能夠想出適當的接合邏輯關係。接著,學生需要在其所掌握的接合關係前提下設計出合理的構造布局,以參數化設計的思考使其出現有效的重複、變形、或是特化進而達成整體的構築,建構出設計到建造的數位構成邏輯系統;這個構築系統所形成的構造物需要回應人體的尺度,使其能服務使用者在裡面所發生的行為或活動。最終還要對建造計畫進行有效的人力與資源分工佈署,以團隊合作的力量實現一比一的紙構築。」
 
學生完成一比一的紙構築作品後會進入評圖階段。在評圖過程中,學生能透過真實的身體活動來使用空間,展示出真實尺度構築所能帶來在行為上的誘發或改變,體驗到以空間的塑造帶出場所的精神這句話的意義。
 
「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9 組作品展出後回收的紙板「回娘家」,再次回到生產地永豐餘工業用紙高雄廠
「再聚:邁向後疫日常的會面點」9 組作品展出後回收的紙板「回娘家」,再次回到生產地永豐餘工業用紙高雄廠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2-12-0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