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三屆環境砷之國際研討會 18日在成大登場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由瑞典國際地下水永續發展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roundwa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主辦、國立成功大學承辦、並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協辦的「第三屆環境砷(Arsenic in the Environment)之國際研討會」,5月18日起一連三天至20日在成大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來自國內外環境與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近兩百人恭逢盛會,並針對砷這個元素分享研究成果,場面十分盛大。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說,目前已有超過六十個國家有砷污染的問題,它不單是科學議題,亦是醫療、社會與經濟議題,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研究人力來解決。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於開幕儀式致詞時,首先代表成大感謝國內外遠道而來的學者蒞臨參與。他表示,成大十分榮幸能舉辦第三屆環境砷之國際研討會,因為南部台灣為烏腳病的起源地,而烏腳病的病區離成大校園僅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五十年前,烏腳病為南部台灣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透過科學家、醫師與公共衛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終於證實飲用水中的砷為烏腳病的起因。在這裡,我要特別向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表達萬分的感謝。因為王醫師努力不懈、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我們最終發現砷為烏腳病的起因,這是台灣醫療歷史十分重要的一環。

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表示,砷是一個古老的強大的毒素,長期以來受到人們關注,它也被認為是造成亞洲環境災害的主要元素。砷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其化合物之一就是古時候常拿來當做毒藥的砒霜。但一般人對砷的印象,應該是從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簡稱BFD)開始。烏腳病曾為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流行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它的病理變化包括血栓血管炎栓塞和動脈硬化栓塞,造成血液無法流通,而使肢體呈現烏青壞死的現象。

除了烏腳病和皮膚癌之外,砷也與人體內臟的癌症有關。砷會引起內臟癌症,包括肺癌、腎臟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在智利、阿根廷、蒙古、美國等地也有相同的發現。陳建仁院士解釋,無機砷進入人體後,大約兩小時後就會遍佈全身。由於砷會廣佈在身體的各個器官系統,因此在身體各部位都可能造成病變。除了烏腳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及各種癌症外,慢性砷中毒也可能引起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行為發展遲滯等病變。根據研究結果,位於法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更將砷加以分類,把它歸類在第一類的流行病學證明係致癌物。

第三屆環境砷之國際研討會主持人、成大地球科學系教授簡錦樹表示,地下水砷污染(arsenic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透過各種不同的地球化學過程,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在二十世紀初期,沖積泛濫平原含水層(alluvial floodplain aquifers)的地下水砷污染,尤其是在東南亞洲,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健康問題。大約在民國四十九年,台灣嘉南地區首次出現烏腳病。學者先後發現井水中的砷(arsenic AS)含量偏高和土壤中的腐植酸(humic acids)偏高,因此形成了烏腳病的「砷中毒學說」和「腐質酸中毒學說」這兩種學說。因此根據臨床研究與動物實驗顯示,高含量砷與腐植物質可能為台灣西南部烏腳病的主要病因。

簡錦樹教授也提到,砷這個毒素不只是造成烏腳病而已,它也可能引發水泡、皮膚發黑等皮膚病,甚至導致癌症。目前成大地科系正進行一個國科會的三年子計畫,將於今年七月份結束,預計於十月份提出報告。研究進行到現在,團隊已發現烏腳病地區,也就是台灣的嘉南平原的地下水中確實含有能產生螢光的有機金屬錯合物,並不只是單一的砷或腐植物質。嘉南地區地下水中的砷主要與腐植物質的官能基結合,並形成有機金屬錯合物。在動物的實驗中,我們希望把有機金屬錯合物導入老鼠的身體裡,去驗證烏腳病是否是由此物質所造成。

第三屆環境砷之國際研討會,除有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總主編Jerome O. Nriagu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系William R. Cullen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地球科學系John M. McArthur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等擔任主講人,還有來自中國、日本、美國、英國、德國、尼泊爾、印度、墨西哥、瑞典、阿根廷、…等四十幾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擔任演講者,彼此藉著環境砷之國際研討會相互交換觀點、發現問題、並分享研究成果,一起為大自然貢獻更多心力。

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地球圈中的砷與人類疾病(Arsenic in Geosphere and Human Disease)」,分成七大課題研討,包括地質、水文、和砷的水文地質(Geology, Hydrology, and Hydrogeology of Arsenic)、生態效應:土壤的砷、植物和食物鏈循環(Ecological Effects: Arsenic in Soils, Plants and Food Chain Cycle)、海洋和陸地生物群(Marine and Terrestrial Biota)、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流行病學與生物標記物(Health Effects on Humans: Epidemiology and Biomarkers)、毒理效應:生物模式(Toxicological Effects: Animal Models)、砷汙染的評估、整治、政策、及保護(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f Arsenic Contaminations, Policy and Protection)以及砷的分析方法(Analytical Methods for Arsenic)。990518m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