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西螺大橋推手李應鏜特展 成大歷史文物館登場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台一省道縱貫線得以全線暢通,西螺大橋完工通車是關鍵點,大橋至今超過60年,曾是遠東第一大橋的西螺大橋能完工,當地仕紳李應鏜是重要推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即日起展出「風土.風骨.風格—大橋推手李應鏜與他的時代」特展,要讓更多人了解前人如何克服困難以及自然限制,讓南北交通得以便利、暢通的歷史。

「風土.風骨.風格—大橋推手李應鏜與他的時代」特展,上午舉行開幕式,成大副校長何志欽、文學院院長王偉勇、歷史系系主任陳玉女、台文系系主任鍾秀梅,李應鏜先生三位女兒及孫兒輩等家屬、西螺地方人士都特地出席。

何志欽副校長致詞指出,李應鏜先生扮演推手集合眾人的力量,促使西螺大橋續建通車,不只是打通台灣的經濟動脈,也對文化、建設、交通等帶來重大貢獻;歷史不斷向前演進,國家也不斷往前進步,李應鏜先生的典範與精神讓人永遠尊敬。

李應鏜先生小女兒李雅容代表家屬致詞表示,父親一生50年的歲月將近一半時間在台南,台南可說是爸爸的第二故鄉,在台南辦特展別具意義,父親留給子女的不是錢財等財富,而是讓子女感到驕傲的風格、風骨以及對鄉土的熱愛與執著等無形的資產。

特展展出的文物包括李應鏜先的藏書、書信、傢俱及日常器物以及西螺大橋的攝影作品。展覽規劃著重於李應鏜先生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並連結西螺過去歷史,讓人得以窺探日治中後期至民國政府統治的50年代的台灣。

李應鏜先生除是西螺大橋重要推手,耿介與仁厚的個人特質也令後人懷念,228事件,他冒險保釋2、30名西螺青年,白色恐怖時期李應鏜先生被捕,獲釋後他毫無畏懼的投入救援同案被捕人士,花了4個月時間,讓同案的1、20人得以保釋。

展場中展出的日常器物、家俱、書信等,不僅呈現出日治時期知識份子的教養、生活格調,還可受到其受西方思潮影響的開放、摩登氛圍。

李應鏜先生1909年出生於台南州虎尾郡西螺街,曾就讀現今台南長榮中學前身的長老教會中學,之後赴日本京都留學,1936年自同志社大學法學部經紀科畢業,他曾是中華日報的原始股東、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委員。

1946年李應鏜先生擔任西螺鎮副鎮長及台南縣參議員,力促國民政府於日本人在濁水溪築成的32橋墩基礎上將大橋完成,無奈發生228事件而未獲重視,但李應鏜仍持續努力,包括面見蔣介石陳情、透過管道找尋經費、申請美援等,大橋工程終於得以續建,並於1953年通車。

當年的西螺大橋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第一大橋,而大橋的通車,也使日治時期即定的縱貫線得以全線通車。

2013年為西螺大橋通車一甲子,西螺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風土.風骨.風格—大橋推手李應鏜與他的時代」特展是其中之一,2014年12月起至2015年2月1日移師成大展出,每天午9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地點成大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