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生化所吳權娟助理教授 穩健踏實之學術研究道路
文/孟慶慈、圖/孟慶慈、吳權娟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科暨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吳權娟助理教授,大學時未想過要走學術研究之路,但命運自有安排。碩士班後期,發現做實驗很有意思,因盼能親自完整做完研究、看見結果而直升博士班,之後到美國、中研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等,一步步奠下扎實根基。現今,她是國科會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培育之人才,更在 114 年榮獲青年學者最重視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吳權娟助理教授
吳權娟老師專長領域為結構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109 年進入成大任職,成立自己的團隊及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團隊長期的研究目標為「解析粒線體基因組降解之結構機轉」,希望未來能對新藥開發帶來理論或研究上的助益。
吳權娟老師表示,粒線體被稱為細胞的供電廠,粒線體內有粒線體基因,其基因容易發生缺損,很多研究顯示,許多與老化有關的疾病,如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疾病、神經退化甚至癌症等,與粒線體受損或品質下降有關,受損的粒線體基因需即時清除以維持完整性與功能。科學家也發現,粒線體中有負責剔除受損基因的機制,以修復或增強粒線體功能。也因此,挽救或增強粒線體功能,被視為是疾病治療的可能手段。解開粒線體如何清除受損之粒線體基因的分解機制,及其分子結構機制,是國際上重要的研究領域。
學術研究之路,吳權娟老師走得平順,有今天的成績與表現,她衷心感謝台大醫學院生化所指導教授詹逎立老師的指導與支持。詹老師即便不常主動找學生談研究與實驗,但總願意聆聽學生的提問,花時間與學生討論、溝通,是一位引導學生成長的好師長。
吳權娟老師透露,輔大生命科學系畢業時對職涯發展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依社會風氣進入研究所,認為日後成為一名「研究助理」就夠了。碩班時期做研究、做實驗進展並不理想,常卡關停滯。不過,詹老師並沒給太大壓力,倒是自己逐漸從實驗中發現趣味,興起何不將手上題目做完的念頭。向詹老師提及想直升博班、繼續留在實驗室做研究,還一度擔心老師不會收。

吳權娟助理教授(後排左 2)與團隊合影
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博士班時期是關鍵,當時做的蛋白質研究仍沒太大進展,反觀國外其他研究團隊已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深感沮喪之際,詹老師建議她去看對方的實驗步驟,邏輯以及前人的研究論文,試著去找一些蛛絲馬跡。據此建議再重新規劃實驗設計後,沒想到做出的成果竟然是出乎預料之外的理想,師生合力的研究成果一舉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
吳權娟老師感謝地說,自己原本視野有限、沒有太多想法,在詹老師引導下,就這麼開竅了。研究所畢業後萌生到國外看一看的想法,詹老師也很鼓勵。單槍匹馬到美國加州沙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做了 2 年博士後研究,發現國內給的訓練嚴謹且踏實,與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研究人員並肩共事,根本不必擔心自己的能力。回台後進入中央研究院分生所做博士後研究,開始探討粒線體基因組功能與維持的機制。
吳權娟老師回顧自己的學術研究之路,認為到成大任教之前,學習曲線是平穩向前,來到成大後,在研究上要獨立申請經費、領導研究項目、訂定研究方向,還要教學、指導學生,與其他老師互動等,雖然事情很多,卻是相輔相成,讓這條學習曲線爆發性高升。她格外感謝另一半全方位的支持,不僅分擔家庭責任,更因為所學專長是相同領域,深知做研究時面臨的困難,兩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除了孩子,就是討論手上的研究。
吳權娟老師分享自身的研究經驗,做研究不會一帆風順,失敗率約 7、8 成,必須不斷校正,過程中要有恆心與毅力,耐心地磨練技術與心智,直到完成研究工作,這是最基本的態度。她做研究以來,不曾有倦怠感或厭煩,也沒有想放棄,改做其他的想法,而是腳踏實地將事情做好、做完,而且很幸運地獲得超乎預期的成果,就這麼一路走來。
她鼓勵所有進入研究所的學生,不能只當個單純的學生,等著老師來教,研究所是個與職場銜接的轉折點,建議將研究或實驗當成工作對待,積極主動地完成交辦事項,對研究要有新的進展或論點。將這樣的原則帶到職場,才會對日後的職涯發展帶來正面的助益。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1-17
瀏覽數: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