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講座】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談「未來社會:科技、人文、與演化工程」
文/孟慶慈 圖/新聞中心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以「未來社會:科技、人文、與演化工程」為題演講
科技以爆發性速度發展,我們該如何洞察社會未來可能的走向?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應國立成功大學「鳳凰講座」邀請,以「未來社會:科技、人文、與演化工程」為題,演講時提出「基於理、駕乎勢、順人性、求證據、濾雜訊、重研究」洞燭先機六大原則。並以「演化理論」說明人工智慧為何能在短時間迅速成長。他強調,未來社會的設計,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價值選擇,唯有制度與人性、科技與倫理同行,才能共創持續與具意義的未來。

沈孟儒校長(右 2)與廖俊智院長(左 2)、工學院院長詹錢登(右 1)、成大蔡明祺教授(左 1)合影
中研院為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廖俊智院長 11 月 7 日蒞臨成大演講,吸引成大師生踴躍到場聆聽,沈孟儒校長亦在百忙中去聽講,他感謝廖院長帶領大家理解科技、文化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深深認同廖院長強調的「科技發展要回歸人本」之理念。沈孟儒校長也指出,教育不僅在於知識傳承,也需培養人文素養、生命關懷與美感經驗,才能在快速變遷的世界持續前行。演講引起許多共鳴,會後提問交流熱烈,內容涵蓋科技衝擊、產業結構挑戰、人才分配及人文教育的價值定位等。

台下聽眾專注聆聽演講
廖俊智院長演講,以科技發展為例,帶領聽眾回顧汽車取代馬車、底片相機被數位攝影革新、電腦、互聯網、智慧手機、先進醫療以及人工智慧的爆發式大躍升等,藉以闡明技術發展改變人類生活與社會的歷程。他指出,精準預測未來世界發展是困難的,但從人類歷史與文明演化的軌跡仍可找到脈絡與線索,進而提出洞燭先機六大原則,「基於理(遵循基本理論、科學、道理等)」、駕乎勢(未竟之需、未現之需等)、順人性、求證據、濾雜訊(媒體效應、流行時尚等暫時現象)、重研究(好奇導向、新穎性、影響力)」,做為在變動中判斷的基礎。
他也以「演化理論」的角度說明 AI 飛速成長的因原。自然生物演化時間極為漫長,我們透過設定目標,提供龐大資料、影像與語言等,加速模型的篩選、競爭,留下表現最佳者,再進一步生成新的結果。這種目標導向、快速生成的人工演化,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世代更迭。AI 之所以能進步得如此驚人,關鍵就在於「強化學習」,每秒甚至毫秒就是一個世代。
廖俊智院長指出,過去的人文學家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界的互動、過去與現在的關係,人跟外界、人與人的關係。未來我們要關切的除了人、自然界及其互動歷史,更要關注與 AI 機器的關係,雖然人與機器沒辦法競爭,畢竟人跑不過汽車、游泳速度不會比船速快,尤其機器學習已經超乎人類腦力的極限,但我們與機器可以分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分工。

演講會後交流
他特別強調,未來的發展不能僅以科技為核心,在複雜的世界裡,藝術、文學、音樂等人文發展,讓人類能夠感性、理性、有靈魂,呈現一個個「人」的獨特存在,而非簡化為大量資料裡面的一個小數據。這些人文素養,本質都源於愛,愛將大家凝聚在一起,是維繫社會與幸福感的關鍵。請大家在洞燭先機同時,也要重視人文、人性等人的價值。

詹錢登院長(右1)感謝廖俊智院長蒞校演講
廖俊智院長,長期投入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與微生物合成燃料等研究領域,學術成就卓越,榮獲多項國際重要研究獎項,包括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學術組總統獎、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獎、義大利總統頒授 ENI 再生能源獎、美國國家科學院工業應用科學獎等殊榮。2016 年 6 月受總統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第十一任院長,2021 年 6 月續任第十二任院長。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1-13
瀏覽數: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