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攜手教育部舉辦 USR 共培活動 以「參與式學術」探討大學教研服輔整合新路徑
文、圖/成大人社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推動中心,10 月 17 日在成大光復校區共同舉辦「114 年度 USR 共同培力系列活動」第五場次,活動以「參與式學術:結合社會實踐與大學日常的多元路徑」為題,聚焦探討大學如何藉由教師在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之間實現整合創新,並促進參與式學術文化的形成與制度化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推動中心 10 月 17 日在成大光復校區共同舉辦「114 年度 USR 共同培力系列活動」第五場次,主題為「參與式學術:結合社會實踐與大學日常的多元路徑」
成大今(2025)年共有 5 項社會責任主題計畫,全數通過教育部第四期(114-116 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本次共培活動的主題,透過跨院系的互動與合作,不僅反映成大實踐 USR 的核心精神,亦具體呈現校內各個 USR 計畫如何透過跨領域合作,針對臺灣社會面臨的挑戰提出解決方法;期待能跨校連結、經驗分享,共同擬定策略與行動,真實回應南臺灣社會需求,共同尋求大學社會實踐與地區和諧共生的可行性。
活動一開始,由成大副校長陳玉女教授、教育部 USR 推動中心計畫共同主持人林秋芬名譽教授致詞,並由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社會實踐組組長張秀慈副教授以「參與式學術」為題揭開序幕,以教師觀點為中心,闡述社會實踐推動歷程,以及教師如何連結整合各項資源,體現在地實踐、人才培育的新可能,開創強調社會參與及協作的新學術文化與校園日常,為本次活動主題定調。

成大副校長陳玉女教授致詞

教育部 USR 推動中心計畫共同主持人林秋芬名譽教授致詞
上午「結合大學日常與社會創新的多元路徑」場次,由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詹盛如特聘教授主持,邀請成大林蕙玟副教授(惡地協作 USR)、鄭淑惠助理教授(城鄉相伴 USR)、張珩特聘教授(新港東 USR)分享從文創產業、心理諮商到環境療育的教學、輔導與研究創新實踐。下午「社會實踐與多元升等之機會與挑戰」場次,由靜宜大學汪淑珍教授主持,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黃琴扉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宋世祥副教授,透過分享從社會實踐現場經營到多元升等的經驗歷程,反思社會實踐與教師職涯發展間的張力與期許。

上午「結合大學日常與社會創新的多元路徑」場次,由國立中正大學副校長詹盛如特聘教授主持,邀請(右至左)成大林蕙玟副教授(惡地協作 USR)、鄭淑惠助理教授(城鄉相伴 USR)、張珩特聘教授(新港東 USR)分享與回答現場與會者提問
緊接著以「共同促進參與式學術文化的形成」為題,由成大黃偉茹教授與 ICA Taiwan 理事長 Lawrence Philbrook 共同主持,帶領 ICA x NCKU 青年引導師團隊,以「世界咖啡館」工作坊展開討論,凝聚跨校經驗,促成策略與制度改革建議。活動最後,由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楊政達特聘教授、USR推動中心共同主持人林秋芬名譽教授總結,呼籲持續推動社會實踐的制度支持,讓教師、學生與校方及場域夥伴能共同促成大學社會責任的長期實踐與永續經營。

下午場次以「世界咖啡館」工作坊方式,邀請所有與會者討論,凝聚跨校經驗,促成策略與制度改革建議
此外,本活動的場地佈置與午餐特別融入本校「新港東 USR 計畫」的社會實踐成果,展現其以環境心理學為核心、結合地方風土與身心療癒概念的空間設計。現場以綠植及場佈營造療育氛圍,並由結合低碳餐食,讓與會者透過感官體驗認識環境共好的理念。整場活動集結成大人社中心 USR HUB,以及成大 5 組教育部 USR 計畫團隊與場域夥伴共同協力籌辦,從議程設計、場地佈置、飲食體驗、工作坊引導到活動紀錄,皆展現跨計畫跨領域共創協力的精神,以具體行動實踐「參與式學術」的共培主題。

活動現場,成大「新港東 USR 計畫」展現社會實踐成果,以綠植及場佈營造療育氛圍,並由結合低碳餐食,讓與會者透過感官體驗認識環境共好的理念
成大在 USR 推動歷程中,深刻體認「參與式學術」的意義,即是讓教學與研究回到人的生活脈絡之中,並透過制度化支持,將社會實踐轉化為學術文化的一部分。此次共培活動凝聚本校與跨校的 USR 計畫團隊夥伴力量,展現出成大所在意的不僅是專業知識的教研,更是成為反映社會議題的實踐者與社會責任的承擔者。校內的老師、學生,以及在地的社區夥伴與公部門能在實踐中彼此學習、共創解方,形成跨領域對話與行動的正向循環。成大持續以「共學、共創、共好」為願景,推動跨域整合、連結地方發展,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開創更多具啟發性與永續性的可能。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0-20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