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跨域團隊勇奪 2025 世界醫學物理與生物醫學工程大會學生設計獎首獎
文、圖/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國立成功大學跨領域學生團隊針對中風後偏癱患者復健需求開發的「VRMTFOA:目標導向注意力虛擬實境鏡像治療系統」,系統結合虛擬實境與注意力導向機制,有效解決傳統鏡像治療的侷限。日前參加 2025 世界醫學物理與生物醫學工程大會學生設計獎競賽,卓越的創新設計力壓群雄,一舉奪得首獎。

成大跨領域學生團隊勇奪 2025 世界醫學物理與生物醫學工程大會學生設計獎首獎
世界醫學物理與生物醫學工程大會(IUPESM)是每 3 年舉辦一次的全球頂尖盛會,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學工程與物理學專家。今年大會於 9 月 29 日至 10 月 3 日在澳洲阿得雷德盛大舉行。
獲獎團隊由醫學工程學系學生黃愛庭、王子文、江其俊、粘宇真,及職能治療學系學生吳欣霖組成。團隊在醫學工程學系林哲偉副教授與成大醫院復健部徐秀雲教授共同指導下,開發出這套具備高度潛力的復健方案。

現場簡報
以VR科技革新傳統復健,提升治療成效
傳統鏡像治療是藉由鏡像反射,讓患者感覺患側手正在活動,藉此刺激大腦神經重塑。然而,此方法常因視角固定、動作單調重複,導致患者難以長時間專注,以致影響復健效果。「VRMTFOA」系統透過沉浸式的虛擬實境,患者彷彿處於互動任務中,精巧的遊戲化介面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於患側肢體的動作,不僅提升了復健的趣味性與參與感,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傳統療法中無法量化患者專注度的難題。
腦電圖實證:顯著活化大腦皮質與神經連結
為驗證系統成效,研究團隊對 20 名健康受試者進行了腦電圖(EEG)實驗。數據顯示,使用「VRMTFOA」系統進行復健時,受試者大腦運動皮質的活化程度(事件相關去同步化,ERD)顯著提升,左右腦之間的神經連結性也明顯增強。研究進一步發現,若在系統中加入聲音回饋(VRMTFOAAF),受試者的腦部活化效果不僅更為持久,影響範圍也更廣泛,證實了多感官回饋對於促進神經可塑性的重要價值。

學生得獎後開心合影
指導老師林哲偉副教授及徐秀雲教授表示:「這次的獲獎不僅是對學生們創新思維與執行能力的肯定,也展現了成大在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發實力。VRMTFOA系統的成功,為腦中風復健提供了一個更有效、更個人化的治療選項。」
展望未來:結合雲端與遠距醫療,造福偏鄉與居家復健
此系統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團隊規劃將「VRMTFOA」整合雲端平台與遠距監測功能,讓治療師能夠不受地域限制,即時追蹤患者的復健進度與專注狀況,並依此調整治療方案。這項技術的突破,有望為偏鄉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高品質的居家復健服務,實現更普及、更高效的醫療照護。
團隊能赴澳洲阿德雷德參賽、為校爭光,特別感謝工學院「袁福國學長獎助學金」、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精準健康創新高值醫材教學推動中心,以及前瞻醫療器材科技中心的大力支持與贊助,成為團隊最強力的後盾。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0-08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