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古蹟到古物保存」 成大博物館修復工程同步開展文化資產保護系列講座

文/成大博物館、翁藍莉 圖/成大博物館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自 2007 年開展以來,透過展覽、講座等活動,持續在高等教育領域推廣文化資產等相關知識,然而博物館的展示基地建築自 1933 年落成後,歷經各個時期不同單位的進駐使用,今已老舊且不敷現代使用,故自去年(2023)年 7 月起進行修繕工程,成大博物館也特別將修復現場作為古蹟及古物保存的教學示範場域,並於今(2024)年上半年規劃「從古蹟到古物保存,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案例分享」主題系列講座。5 - 6 月邀請 3 位專家學者分別從修繕人員、記錄、調查進行分享,包括鍾心怡建築師主講的「古蹟誰來修:以瓦作的人間國寶傅明光司阜為例」、成功大學林延隆博士候選人分享「成大禮賢樓(藝研所)修復報告書」、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許勝發助理教授的「修復前要做什麼?從調查研究開始說起」。 講座的舉辦凸顯成大在文化資產保護的教育推動與研究,並提供師生與社會大眾寶貴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鍾心怡建築師與學員介紹傳統漢式瓦作的基本構成
 
由鍾心怡建築師展開的首場講座以「古蹟誰來修:臺灣瓦作人間國寶傅明光司阜」為題。鍾心怡建築師在分享中特別指出,對應各類的修復現場,一定都會有符合資格的廠商與人員進行施作,她也提及她在執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瓦作傳習課程的經驗,並特別指出一名傳統司阜自技術養成到足以獨當一面的過程,是相當不容易的。
 
林延隆博士候選人與學員分享如何紀錄
 
第 2 場講座成大建築所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林延隆博士候選人分享自己參與成大禮賢樓修復工作的觀察與經驗,林延隆博士候選人說,通常隨著修繕工作的進行,會發現許多富有歷史價值的古物留存,然而這些發現也都會增加修復的難度,更甚會影響到原先計劃的期程安排,需要透過長時間反覆討的討論與考證以完善修復的成果。他也說,修繕工作過程繁瑣複雜、歷時也長,因此需要專業的紀錄人員,將過程詳盡的紀錄下來,提供日後研究與修復人員有更多的資料參考與佐證。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的許勝發助理教授分享「修復前要做什麼?從調查研究開始說起」
 
文化資產在進入修復、再利用階段前,研究調查是相當重要的環結,需要專業人員實地的測量、調查,使問題得以被逐步釐清,且對於該建物的「價值性」進行評估,同時思考未來的「修復」及「再利用」的作法,為後續的承攬人員做一重要的依據。因此第 3 場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的許勝發助理教授分享「修復前要做什麼?從調查研究開始說起」,讓與會者了解調查評估的觀察與思考重點。
 
與會人員聆聽古蹟歷史建築、古物修護過程的程序及工作事項
 
成功大學博物館期望透過舉辦的 3 場「從古蹟到古物保存」講座,能讓師生與民眾對古蹟歷史建築、古物修護過程的程序及工作事項有更多的了解,博物館也規劃在下半年推出更多相關系列活動,屆時歡迎師生民眾踴躍參與。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4/06/25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