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21世紀領袖人才 成大引進創意教學 洪正幸客座教授的獨創力理論與教學法點出國內教學的盲點
【台南訊】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只知道要唸很多的書、背很多的課文,創意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殆盡。有鑑於此,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院士就任校長之初,便把培養學生「創意」視為重要施政方針之一,於是成立三創中心,陸續從國外延聘國際著名創意大師開授「創意」課程,首創獨創力理論與教學法的洪正幸客座教授就是其中一位被刻意延攬到成大開授創意課程的大師之一。洪正幸客座教授的獨創力理論與開創性的教學法,不僅點出了國內教學與學習的盲點,更提供一個生動、活潑、創新的學習樂趣,修過他的課之學生,都覺得很棒。
來自美國密西根州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洪正幸指出,現今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太多、太瑣碎,學生只會顧背大量知識,普遍缺乏思考能力及創意。面對在資訊爆炸時代,東西越來越多,其實不見得要全部吸收,因為連愛因斯坦都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簡單的說,知識就如可以充實的資料,而想像力卻是如何運用知識。
他說,學生表現不佳不是因為生來就是笨,而是受到整個學校、整個教育環境的影響,最近一、二十年來美國填鴨式越來越嚴重。中小學生最可憐,老師就是以前受到填鴨式遺毒的大學生,如果老師是以前填鴨式教出來的話,他教的方式也會是填鴨式,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原來學問是可以用理解來減輕負擔。台灣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仍是教得太多,因此我深深覺得成大賴校長主張把創意教學引進校園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洪正幸教授又指出,美國輟學率很高,底特律有百分之六十高中生沒有畢業,為什麼這麼高?大家都提出許多原因跟意見,就沒有人提出學校教沒有用的東西太多,學生要背的書太多,因為太多東西會讓學生沒有時間去瞭解,所以只能用背的,背東西跟背電話簿其實是一樣的,索然無味。年輕人是很活躍的,如果不感興趣就會自己找出路,有時候變成不良少年或是沈迷電玩,所以輟學跟這有關係很大。
洪正幸教授比較傾向於自然學習,不過他認為完全放任的自然學習也不妥,最好方式是從玩耍中來學習。學校制度是有其必要,因為制度好的話,可縮短時間,但是如果制度不好的話,越學越笨,美國現在就有這種現象,不學的人反而好,也許你會問,為什麼還要學?我不是說不要上學,而是說有些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高科技的發展太成功了,大家都以為不管美國做什麼大家都覺得是對的。因此現在有人說美國教育有危機,有些人就不以為然,但為什麼現在美國還能執牛耳?我想他們吃祖產還沒吃光。此種問題不光是美國、台灣,日本也一樣,歐洲也一樣,尤其是西歐,東歐就比較不受影響。東歐學生的品質比較好,為什麼?他們是窮國家,共產當垮台後又一團混亂,所以沒有受到美國的影響,這從他們解答問題的能力來看,東歐真的表現比較好。
洪正幸教授表示,假如一綱多本,而每一本都要背,那就沒完沒了,但是如果用理解的話,只要熟讀一本,仔細瞭解一本,其他就當參考。洪正幸教授把學習的東西歸納成規則式思考與視覺式思考,意思就是 "眼見為憑",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若是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思索,應當會浮現一幅景像,只要 "按圖索驥" 應當就可找到答案,這樣的方式就是視覺式思考。由這種方法找答案,會是比較全盤且週到的。(就像莫札特作曲,不是分樂器分節下去做,而是在腦海中同時出現所有樂器的合奏),但是由這樣的方式得到的答案,還要再使用所謂的邏輯去驗證,如此可確認答案的正確性。
而規則式思考,就像一般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很自然而然的會上網、問人,或是從工具書上尋求解決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洪正幸教授發現當今的普羅大眾都習慣於借助其他的力量而非靠自身的思考去找出答案,也因為太依賴 "背",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變成 "背多分",儘管學業上的成績表現都很理想,但若是遇到新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會一籌莫展。
他舉一位旅美商人王桂榮為例,在他剛剛創業的時候,沒什麼本錢,想要省錢,要運貨就找最便宜的運貨公司,有一天他看到一則小道新聞,說招商局有一艘新船要下水,他馬上跟招商局交涉,結果得到很好的價碼。因為當他看到招商局那則消息的時候,腦海想的是看到空船,於是他拿到的價錢是五分之一。一般人可能不會跟運貨連在一起!然而他為什麼能看得出來,別人卻忽略,因為他有個習慣,當他看見任何東西,腦筋裡就會出現一個圖像,他判斷這艘新船的空船機率非常的大,所以圖像給了他做這樣判斷。
洪正幸教授說,在認知科學思考問題時不能光講邏輯,一般人都說邏輯很重要,事實連福爾摩斯都不是用邏輯,他用的是圖像找到答案後再去找邏輯。至於啟發學生的創意應該從哪裡著手?洪正幸教授認為要放鬆、要活用,不要老是想要死背。一個是邏輯,一個是圖像,兩者要並用,腦筋就會開竅;開竅以後還有其他因素-競爭,很多人說競爭可以使人表現出優良,很多商業產品也是因為競爭才改進很多,不是嗎?但如果惡性競爭的話是反效果,也就是說稍微有競爭可以長進,太多競爭反而走下坡。現在的美國學生,都是在走下坡,原因是過度競爭,為了成績過度競爭患得患失,反而學習得不好,這種過度競爭其實是對啟發創意不好的。用圖像思考方法除學得比較輕鬆且可以歷久不忘,而且學了就會用,有很多學生光背了一大堆知識就是不會用。
洪正幸教授的獨創力理論是「反」傳統心理學,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他的理論在歐洲相當受到歡迎。什麼叫獨創力?洪正幸教授指出,有些人說獨創力是無中生有,比方說你把電腦拆開來了解,看到有什麼缺點,再增加一點點新的東西比原來的好,這算是低度的獨創,不能說完全沒有獨創。而真正的獨創有點像以前腦筋急轉彎,完全不一樣,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舉個例子來說,以前用牛跟馬拉車子,輪子是一個重要發明,現在用引擎開車,就是一種獨創,不過輪子還是舊的輪子。獨創通常是從圖像來的,圖像跟靈感可能看不出什麼關係,但其實是有關連的,靈感是要有某種圖像刺激。
新聞補充資料:
洪正幸教授,美國密西根州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客座教授。專業領域包含獨創力理論與教學法、生物物理、生物奈米科技、科學的哲學基礎、自由意志的科學基礎等等。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洛克斐勒大學哲學博士 (生物物理)、洛克斐勒大學助教授(1973-1977)、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副教授(1977-1981)、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1981-迄今)。曾獲得美國化學會 Victor K. Lamer獎 (1977)、VIPSI學術年會 最佳演說獎 (Sveti Stefan, Montenegro 2003)、VIPSI學術年會 最佳論文獎 (東京2007)。主要研究成果:奠定生物光電效應的理論基礎、發展出正確的測量術,應用於奈米生物科技及生物電化學。揭發天才獨創力之奧祕、推翻主流學說、研發獨創力教學方法。證明物理的非絕對性、破解自由意志與物理絕對性的潛在衝突。
他歷任美國 IEEE學會 Molecular Electronics Track 分會長 (1988-1991)。台灣醫界聯盟及行政院衛生署主辦「台灣醫學教育研討會」講員 (1993)。現任Bioelectrochemistry 科學期刊 副編輯 (Bioenergetics;Sgnal Tansduction)。諮詢顧問: 美國國科會NSFWorkshop on Biomolecular Materials (1990); 美國太空署NASA Workshop on Aerospace Applications of Bionics (1990); 美國國科會NSF Workshop on Fine Submicron Particles (1990); 美國陸軍研究中心Army Research Office on Materials by Design at Small Dimensions (1992); 美國太空署NASA Workshop on Future Capabilities and Requirements in Space Biosensors (1994)等職務。
來自美國密西根州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洪正幸指出,現今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太多、太瑣碎,學生只會顧背大量知識,普遍缺乏思考能力及創意。面對在資訊爆炸時代,東西越來越多,其實不見得要全部吸收,因為連愛因斯坦都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簡單的說,知識就如可以充實的資料,而想像力卻是如何運用知識。
他說,學生表現不佳不是因為生來就是笨,而是受到整個學校、整個教育環境的影響,最近一、二十年來美國填鴨式越來越嚴重。中小學生最可憐,老師就是以前受到填鴨式遺毒的大學生,如果老師是以前填鴨式教出來的話,他教的方式也會是填鴨式,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原來學問是可以用理解來減輕負擔。台灣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仍是教得太多,因此我深深覺得成大賴校長主張把創意教學引進校園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洪正幸教授又指出,美國輟學率很高,底特律有百分之六十高中生沒有畢業,為什麼這麼高?大家都提出許多原因跟意見,就沒有人提出學校教沒有用的東西太多,學生要背的書太多,因為太多東西會讓學生沒有時間去瞭解,所以只能用背的,背東西跟背電話簿其實是一樣的,索然無味。年輕人是很活躍的,如果不感興趣就會自己找出路,有時候變成不良少年或是沈迷電玩,所以輟學跟這有關係很大。
洪正幸教授比較傾向於自然學習,不過他認為完全放任的自然學習也不妥,最好方式是從玩耍中來學習。學校制度是有其必要,因為制度好的話,可縮短時間,但是如果制度不好的話,越學越笨,美國現在就有這種現象,不學的人反而好,也許你會問,為什麼還要學?我不是說不要上學,而是說有些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高科技的發展太成功了,大家都以為不管美國做什麼大家都覺得是對的。因此現在有人說美國教育有危機,有些人就不以為然,但為什麼現在美國還能執牛耳?我想他們吃祖產還沒吃光。此種問題不光是美國、台灣,日本也一樣,歐洲也一樣,尤其是西歐,東歐就比較不受影響。東歐學生的品質比較好,為什麼?他們是窮國家,共產當垮台後又一團混亂,所以沒有受到美國的影響,這從他們解答問題的能力來看,東歐真的表現比較好。
洪正幸教授表示,假如一綱多本,而每一本都要背,那就沒完沒了,但是如果用理解的話,只要熟讀一本,仔細瞭解一本,其他就當參考。洪正幸教授把學習的東西歸納成規則式思考與視覺式思考,意思就是 "眼見為憑",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若是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思索,應當會浮現一幅景像,只要 "按圖索驥" 應當就可找到答案,這樣的方式就是視覺式思考。由這種方法找答案,會是比較全盤且週到的。(就像莫札特作曲,不是分樂器分節下去做,而是在腦海中同時出現所有樂器的合奏),但是由這樣的方式得到的答案,還要再使用所謂的邏輯去驗證,如此可確認答案的正確性。
而規則式思考,就像一般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很自然而然的會上網、問人,或是從工具書上尋求解決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洪正幸教授發現當今的普羅大眾都習慣於借助其他的力量而非靠自身的思考去找出答案,也因為太依賴 "背",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變成 "背多分",儘管學業上的成績表現都很理想,但若是遇到新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會一籌莫展。
他舉一位旅美商人王桂榮為例,在他剛剛創業的時候,沒什麼本錢,想要省錢,要運貨就找最便宜的運貨公司,有一天他看到一則小道新聞,說招商局有一艘新船要下水,他馬上跟招商局交涉,結果得到很好的價碼。因為當他看到招商局那則消息的時候,腦海想的是看到空船,於是他拿到的價錢是五分之一。一般人可能不會跟運貨連在一起!然而他為什麼能看得出來,別人卻忽略,因為他有個習慣,當他看見任何東西,腦筋裡就會出現一個圖像,他判斷這艘新船的空船機率非常的大,所以圖像給了他做這樣判斷。
洪正幸教授說,在認知科學思考問題時不能光講邏輯,一般人都說邏輯很重要,事實連福爾摩斯都不是用邏輯,他用的是圖像找到答案後再去找邏輯。至於啟發學生的創意應該從哪裡著手?洪正幸教授認為要放鬆、要活用,不要老是想要死背。一個是邏輯,一個是圖像,兩者要並用,腦筋就會開竅;開竅以後還有其他因素-競爭,很多人說競爭可以使人表現出優良,很多商業產品也是因為競爭才改進很多,不是嗎?但如果惡性競爭的話是反效果,也就是說稍微有競爭可以長進,太多競爭反而走下坡。現在的美國學生,都是在走下坡,原因是過度競爭,為了成績過度競爭患得患失,反而學習得不好,這種過度競爭其實是對啟發創意不好的。用圖像思考方法除學得比較輕鬆且可以歷久不忘,而且學了就會用,有很多學生光背了一大堆知識就是不會用。
洪正幸教授的獨創力理論是「反」傳統心理學,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他的理論在歐洲相當受到歡迎。什麼叫獨創力?洪正幸教授指出,有些人說獨創力是無中生有,比方說你把電腦拆開來了解,看到有什麼缺點,再增加一點點新的東西比原來的好,這算是低度的獨創,不能說完全沒有獨創。而真正的獨創有點像以前腦筋急轉彎,完全不一樣,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舉個例子來說,以前用牛跟馬拉車子,輪子是一個重要發明,現在用引擎開車,就是一種獨創,不過輪子還是舊的輪子。獨創通常是從圖像來的,圖像跟靈感可能看不出什麼關係,但其實是有關連的,靈感是要有某種圖像刺激。
新聞補充資料:
洪正幸教授,美國密西根州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客座教授。專業領域包含獨創力理論與教學法、生物物理、生物奈米科技、科學的哲學基礎、自由意志的科學基礎等等。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洛克斐勒大學哲學博士 (生物物理)、洛克斐勒大學助教授(1973-1977)、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副教授(1977-1981)、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生理系教授(1981-迄今)。曾獲得美國化學會 Victor K. Lamer獎 (1977)、VIPSI學術年會 最佳演說獎 (Sveti Stefan, Montenegro 2003)、VIPSI學術年會 最佳論文獎 (東京2007)。主要研究成果:奠定生物光電效應的理論基礎、發展出正確的測量術,應用於奈米生物科技及生物電化學。揭發天才獨創力之奧祕、推翻主流學說、研發獨創力教學方法。證明物理的非絕對性、破解自由意志與物理絕對性的潛在衝突。
他歷任美國 IEEE學會 Molecular Electronics Track 分會長 (1988-1991)。台灣醫界聯盟及行政院衛生署主辦「台灣醫學教育研討會」講員 (1993)。現任Bioelectrochemistry 科學期刊 副編輯 (Bioenergetics;Sgnal Tansduction)。諮詢顧問: 美國國科會NSFWorkshop on Biomolecular Materials (1990); 美國太空署NASA Workshop on Aerospace Applications of Bionics (1990); 美國國科會NSF Workshop on Fine Submicron Particles (1990); 美國陸軍研究中心Army Research Office on Materials by Design at Small Dimensions (1992); 美國太空署NASA Workshop on Future Capabilities and Requirements in Space Biosensors (1994)等職務。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