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博物館「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展」 審視身體在學習中的經驗與價值
文/成大博物館、孟慶慈 圖/成大博物館
「型」在日本武術中,不僅是招式、套路,更是透過重複練習,將技術與動作內化「融會貫通」的學習方式。日本筑波大學教育推廣部大庭良介教授,將「型」從武術中提取出來,定位為身心協作的整體知識體系。成功大學博物館 9 月 15 日起推出「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展」,展覽規劃了體驗區、影像紀錄與訪談以及照片等文物,將大庭教授「型」的概念介紹給臺灣觀眾,也期許大眾重新審視身體在學習中的經驗與價值,轉化成創作,創新的量能。

大庭良介教授 2021 出版《「型」(Kata)的再思考:從科學到綜合學》,重新詮譯「型」的價值。其實,「型」的精神無所不,中醫、太極拳、舞蹈,甚至學騎單車,都帶著「型」的精神。成大博物館邀請大眾走入「型」的世界,繼 2025 年 1 月推出「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線上展,9 月 15 日至 2026 年 3 月 31 日於勝利校區麗文書局推出「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展」實體展。
「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展」15 日下午 2 時於成大勝利校區麗文書舉行開幕,成大助理副校長兼任博物館館長吳秉聲、成大藝術中心馬敏元藝術長、成大博物館楊尹瑄蒐研組組長、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鄭匡佑教授等師生到場,臺南一中廖財固校長也特地前來觀禮與致賀。

大庭良介教授預錄影片 感謝成大策劃「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展」
成大國術社與舞蹈研究社同學以兼具動態與美感的演出,為展覽揭開序幕。大庭良介教授也透過預錄影片,感謝成大策劃「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展」。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致詞表示,大庭教授從哲學思考出發研究「型」,認為身體除了非常抽象的思考層面外,還必須透過身體的勞動與體驗來轉化與累積更多對世界的理解。展覽也是今年成大人權藝術節系列展覽活動的一環,「透過身體直覺去感受當下,之後回望、去詮譯事情的發展,這與人權意識的累積是有關係的,一個身心徹底的自由,必須在人權高度發展的地方才能完全實踐,這也是展覽能夠融合到人權藝術的關鍵原因。」展覽至明年 3 月底,迎歡大眾以較為緩慢的心情或心態來看展與體驗,感受「型」心身一如。

策展人陳佳欣副研究員為來賓導覽
策展人博物館陳佳欣副研究員指出,展覽規劃了很長一段時間,感謝吳秉聲館長支持,謝謝大庭教授給予的許多協助,也謝謝舞蹈社、國術社的同學,將抽象的哲學思考,具體化呈現出現,豐富了展示內容。更謝謝策展團隊夥伴的全力配合與協助,讓線上、實體展得以呈現給大眾。

體驗區歡迎觀眾動一動觀察身體如何留下記憶
「型 心身一如 臺日協作」實體展,特別規劃了體驗區,邀請觀眾親身動一動,感受動作與節奏的魅力,展場提供了「孕肚」道具,歡迎觀者以此道具體會懷孕婦女身型改變、身體負荷重量等感受。成大國術社、舞蹈社同學示範的馬步、太極耘手、芭蕾舞、民族舞蹈等基本動作影片持續播放,觀展時不妨跟著動一動,感受動作與節奏的魅力以及觀察身體如何留下記憶。此外,影象紀錄中收錄大庭教授的專業分享與社團訪談,讓人傾聽身體的真心話。歷史照片與文物則帶領大家走進時光,看見「型」的文化傳承。

戴上「孕肚」可以體會孕婦身型改變與負荷
大庭良介教授,在專業領域外,也學習空手道、居合道等傳統武術。日本武術中「型」,不僅是技術、動作的練習,也是精神專注、自我修煉的過程。大庭教授提出「型」與「科學」的特徵具有互補性,進而以「型」的方法論特徵應用到其他領域,作為理解和掌握世界的方法。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9-16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