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大人社中心「根著與再生」系列活動 首場邀黃榮村暢談USR
文、圖/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人社中心「根著與再生」系列活動首場登場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今年推出「根著與再生」系列活動,從臺灣學與大學社會責任(USR)出發,聚焦健康照護、環境永續、產業共生、地景空間、文化傳譯、在地教育、科技人文等七大面向,廣泛多元的引領師生及民眾共同思辨人文社會相關議題,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表示,我們期許能重塑帶動更多人文思考,「成為成大、台南甚至是國家的智庫」。

人社中心主任楊政達期許思辨人文社會相關議題能重塑及帶動更多人文思考
人社中心系列活動自 3 月 28 日正式展開,首場邀請前教育部部長黃榮村教授,以「重新看待大學社會責任下的師生參與」為題分享精闢觀點,吸引百餘位關心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師生熱烈參與。在 Q & A 交流環節,提問踴躍,許多學生與年輕學者針對大學如何平衡學術與社會責任、教師在推動 USR(大學社會責任)時面臨的困境等議題提問。黃教授耐心回答,並與台下來賓展開對話,幽默引導大家深入思考大學社會責任的意義。
黃榮村教授曾任教育部部長、考試院院長等公職,對臺灣高等教育與學術發展有深厚的研究與實務經驗。演講當中,他強調大學不僅是知識傳播與研究的機構,更應積極發揮社會責任,「但每個大學適合做或能做出最大特色的 USR 並不一樣」。他認為「每所大學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任務,回應社會需求。」此外,他也提到,教師在大學社會責任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應鼓勵更多師生參與地方發展,讓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提升大學對社會的貢獻。
黃教授進一步探討大學在面對全球議題時的角色,強調一流大學應積極參與影響深遠的議題,如全球氣候變遷、能源、人工智慧等,運用專業知識、跨領域合作與國際交流能力,充分發揮大學的社會責任。他認為,教師與學生應共同研擬專業跨域創新與政策應對的最佳方案,並推動大學與教研服務等制度的有效設計及誘因,促使政府部門履行應負的責任,以在不同變動時代下,兼顧在地優勢與國際競爭,達成大學應有的階段性目標。
此外,黃教授也分享了他從學界跨足政界的經歷,強調在不同領域發揮所長、服務社會的重要性。他以自身的心理學背景與教育專長,長期關注臺灣教育發展與社會脈絡,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展現了學者風範與人文情懷。
除了黃榮村教授的專題演講,人社中心當天另一場次也邀請來自塞爾維雅的 Mario Fifić 教授以及普渡大學心理科學系丘雨勤副教授,共同舉辦「遊走思維與邊界:認知心理學 × 生命的敘事與探索」專題講座,和與會師生共同探討作為一個科學移民,如何在美國適應、生存,並找到自我定位。

來自塞爾維雅的 Mario Fifić 教授(中)以及普渡大學心理科學系丘雨勤(右)副教授與成大師生共同探討科學移民 如何在美國適應 生存 並找到自我定位
Mario Fifić 教授任職於美國偉谷大學(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系,他以「Lost in Translation? How to Survive (and Slay) Grad School Abroad!」 為題,分享自己在國外求學與研究的經驗。他特別針對跨文化適應、語言轉換、學術挑戰等議題進行探討,並透過與現場觀眾的熱烈互動,鼓勵學生勇於設定目標、堅持不懈,以積極心態面對留學與研究的挑戰。他強調:「學術旅程不僅是一場知識探索,更是自我發現與適應力培養的過程。
緊接著,美國普渡大學心理科學系丘雨勤副教授透過結合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洞察,帶領聽眾探索如何透過認知心理學更深入理解自己與周遭世界。他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現象,如決策偏誤、記憶運作、知覺錯覺等,並以生動案例解析心理學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思考。他表示:「透過認知心理學,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理解自身行為,進而在學習、人際互動及職涯規劃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兩場精彩的講座不僅提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學視角,也讓與會者透過生活實例理解心理學如何應用於日常決策,鼓勵大家運用心理學思維應對生命挑戰,並將知識轉化為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力。
人社中心今年度「根著與再生」系列活動,旨在透過多元議題與跨領域對話,探討大學如何與社會連結,並促進知識再生與文化扎根。活動將持續推出多場精彩講座與討論,邀請學者、專家及社會實踐者共同參與,深化大學與社會的對話與合作。誠摯邀請校內外人士持續關心參與後續活動,詳情可參考活動官網:根著與再生。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4-02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