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創新・協作・在地實踐 成大USR成果展持續深耕在地

成大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成果展攤位展示
成大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成果展攤位展示
應用無人機航拍、氣流模擬等專業技術,協助在地改善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問題
應用無人機航拍、氣流模擬等專業技術,協助在地改善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問題
共學論壇分為「農業發展」及「建築/環境發展」兩大議題
共學論壇分為「農業發展」及「建築/環境發展」兩大議題
成大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校慶當天舉辦成果展開幕式
成大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校慶當天舉辦成果展開幕式
成大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於11日校慶當天假國際會議廳B1第一會議室舉辦成果展開幕式,緊接著進行共學論壇,並在多功能廳舉辦計畫成果攤位展示,此次論壇主要分為「農業發展」及「建築/環境發展」兩大議題,也特別針對「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人才」探討既有學校系所課程與之結合和調整的可能性。提出其行動實踐經驗及未來策略方向,後續更期待能發展更多深耕在地及培養在地持續參與的可能性。

此次USR成果展集結了嘉義以南、台南、高雄、屏東等各區域的豐碩成果,讓成大、在地社區與地方政府串聯起來,為著地方創生共同努力、共學共做的永續社會。開幕式邀請到臺南市政府副市長許育典、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財團法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成大副校長林從一、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協同主持人劉文宏教授、陳茂榜工商發展基金會顧問韋欽譯以及參與本次計劃的農牧好友們等貴賓揭開本次成果展序幕。

本次共學論壇將藉由農業發展及建築/環境發展兩大議題分別聚焦在「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人才」提出其行動實踐經驗及未來策略方向,後續更期待能發展更多深耕在地及培養在地持續參與的可能性。「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人才」常需具有「在地需求因應取向」、「實踐取向」、「跨領域取向」、「協調與經營取向」等課程,目前雖有從整體反思的角度發展新的專業定義規劃授課內容(學程)之外,從「既有科系專業課程進行調整」以因應此類人才培育的需要,應該是一種務實發展共同特質。在培育的方式。因此,本次共學論壇將藉農業與建築/環境相關議題的場域參與老師,探討因應「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下,既有系所的課程因應調整的可能性。

本次共學論壇將分為兩個場次同時進行,農業發展相關議題上:將邀請3所 USR大學的農業系所老師,就其農業發展相關議題的場域實踐中發展的推動機制,討論支援此推動機制長遠持續運作的在地人才需求與其培育的可能性。並於共學論壇前安排觀摩成大USR計畫「農牧共好農民共學機制」的「農民師傅經驗共學活動」,提供共學論壇議題的案例參考。

而建築/環境發展相關議題上,將邀請六所 USR 大學的建築系所老師,就其在地場域展開的行動實踐中,探討「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的課程因應現況與未來發展,以及 「支持學生修課畢業後持續參與場域實踐」的可能性。同時,亦從場域實踐型人才的「跨領域取向」特質的角度,藉由安排參與農業相關議題論壇,增進對不同領域的場域實踐型人才的共同特質的理解。

成大林從一副校長於開幕致詞時強調成大對於USR計畫的策略,「我們不希望只是做服務型協助而已,應有更厚科技基礎、國家性的結構影響。成大在天下雜誌兩百多所學校被評比為最有社會責任的大學,開啟研究、學術層面的新面貌,學校不再只是教學和研究上追求卓越,而是更多融入至社會責任上,這是成大長期的發展目標。」

台南市許育典副市長特別到場肯定成大致力於推動USR計畫,一個地區、社會或國家的進步是靠著所有人的投入,USR計畫中有許多老師帶著學生進入地方、鄉鎮區域,將各地資源整合在一起,當老百姓看到大學生深入協助在真正的公民社會裡面,他們是會感動的,未來也期待台南市政府和成大有更多的合作。

帶領USR計畫的建築系陳世明老師指出,成大USR計畫有70多位老師參與,分別在各個地區開始經營,甚至在當地成立工作室。由成大人社中心執行的《永續城鄉營造——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建構》之中的午餐計畫今年也在嘉義、高雄、台南、屏東等樣區的加入後,該計劃已逐漸遍佈各地區的小學,170多萬的學童將得以享用有機食材。透過成大資工系將採購系統及產銷平台的改良和平台的整合,建立學童食品安全的機制。

此外,在高齡化來臨的社會下,成大和屏東縣政府亦在竹田區針對失智友善議題提出解方,將感測器應用在失智中心中,讓該中心的成員的行蹤不再令人擔心,避免失智者經常不時有走失的情況,有效提升中心管理的安全性。並在社區導入社區的行動車,訓練志工協助社區溝通,建立失智友善示範社區的願景。當社區的老少議題上都被顧慮到時,未來將有望改變國家結構性的議題。

在上學期參與該計畫的大四建築系學生說明,這次一共有6至7位學生一同參與,透過了解社區的需要,實際應用建築系所學的專業知識,學生在社區的投入不僅能增加社區的活力,增進社區的溝通、互動等,更藉著與居民的技術共同互補,比如木工的專業技術協作,在社區營造中達到互相學習的目標,這是很寶貴的經驗。

《以微生物科技導入台南市大溪北地區的智慧新農業》主持人生科系蔣鎮宇老師將微生物應用在農產品中,將農產品提升品質,甚至產業的向上提升。過去農廢常使用焚燒方式處理,然而此舉卻會造成環境的破壞,因此蔣鎮宇將微生物發酵導入應用,改善農廢的處理方式,建立對環境友善的永續農業環境。

《台南濱海地區環境變遷調適計畫》在建築系林子平老師、水利系張懿老師、測量系饒見有老師及都計系黃泰霖老師的帶領下,在台南北門、將軍、七股區了解社區環境關鍵議題,分別就濱海區域牡蠣養殖、將軍區蘆筍等漁業、農業面,應用無人機航拍、氣流模擬等專業技術,協助在地改善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問題。(撰文/校園記者黃千容 攝影/劉子端)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9-11-11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