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的卓越未來大學 蘇慧貞持續書寫成大光榮歷史
初識成大校長蘇慧貞,常讓人驚訝,看來氣質優雅、身形細緻的她,卻有著強大氣場,4年前(2015年)打破傳統出掌成大,成為創校以來首位女校長,並在2019年獲聘連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李羅權讚揚蘇慧貞治理成大4年來,培育師生大受肯定,成大發展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而如同蘇慧貞攻讀哈佛公共衛生博士時的指導教授John Spengler所說的,「蘇慧貞就是有種能讓人們停止比手劃腳而專注於眼前事務的能力,也因此能夠有效率地產生影響力。」
蘇慧貞是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環境衛生科學博士,長期與團隊研究室內環境品質,促成政府訂定「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她是國際室內空氣學會會士,也因此獲得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公共衛生實務領袖獎。曾任成大國際長、副校長等職,擔任校長後,蘇慧貞繼續以高標準自我要求盡全力,海內外奔波是常事,到歐美出差3、4天內來回不以為累,為了讓年輕人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更多次主動向企業募款,這些外界看不見的付出,總是陪同出差的助理最是感同身受,曾滿心佩服地以「我的老闆不睡覺」為題在臉書貼出系列感言,蘇慧貞的拚勁由此可見一斑。
蘇慧貞是台南女兒,深知古都豐厚的文化底蘊涵養了成大。2017年9月,成大創全國大學之先開設「踏溯台南」課程,大一新生都必修這門沒學分的課程,希望學生在專業知識外也能貼近這個城市,認識在地風土、人情與文化,成為未來進入各領域的養份,蘇慧貞親自陪同師生實際踏溯安南區,認識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場域「台江內海」,感受時空變化、滄海桑田。
蘇慧貞也重視歷史與傳承,系列性整建歷史建物,舉行續任典禮的格致堂,即是在2017年完成修護的市定古蹟,「歷史文物館」也換裝展新貌,建構溫馨、生命共同傳承與發展的校園文化。50年前成大每個星期五都在格致堂舉行「共同科目大會考」,格致堂被戲稱「屠宰場」,還有流傳半世紀的黑色星期五。曾任成大兩年理學院院長的李羅權院士也提到,這裡曾經是理學院的大本營,讓參加續聘典禮的他特別有感覺。
研究品質持續提升是優質大學的必要條件。蘇慧貞多方鼓勵師生保持創新研究與持續學習的動能,學生團隊參加哈佛國際生物分子設計競賽(BIOMOD)抱金榮歸,iGEM團隊奪金,年輕學者獲吳大猷獎等,她都不吝公開表揚,讓得獎者倍感榮耀。而獲獎前更是默默支持,她總是告訴學生「有需要直接來告訴校長,我來想辦法」。iGEM學生團隊2016到2018年連續三年成績亮麗,第一年出國缺經費,蘇慧貞知道後向企業募款,第二、三年學生都知道校長是團隊最大的依靠。
成大與台南發展歷史密不可分,世界上重要的優質大學都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哈佛大學與波士頓,牛津大學與牛津市,劍橋大學與劍橋市。蘇慧貞常告訴老師、學生們「做每件事、每個選擇、每個努力雖然是為自己,但可否釋出10%、20%,或更多些去替別人想,如果釋出後,發現最終的結果,要比原來的好更多,這就是大學社會責任的精神!」「成大是國立大學,有了研究經費的基本資源,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也是理所當然」。
2015年台南登革熱疫情險峻,蘇慧貞不只巡察校園環境,更率領師生動手清理校園。隔年,成大推出「掌蚊人」雲端整合防疫平台,為登革熱防疫進一步貢獻心力。2016年2月台南永康維冠大樓在地震中倒塌,成大團隊投入救災,製作維冠大樓3D影像圖,增加救災效率。2018年3月推出CK-Bike校園公共自行車系統,6月與日本東京電力跨國合作研發新世代能源管理,9月與廣達攜手發展智慧醫療,11月簽署自駕車國際產學合作,成大要做為未來智慧城市實證示範基地,擘畫下一世紀城市願景。
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成大要培育具備國際移動力人才,招收國際生、連結全球校友網絡,發展無邊際的世界校園,邁向廣闊的國際舞台。2016年透過「台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論壇(SATU)」平台,啟動「國際壯遊」計畫,開啟學子在台灣、東南亞、南亞三地跨域學習的機會。2017年陸續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建立海外共同研究中心。2018年與美國普渡大學工學院簽署「雙學位計畫暨線上課程合作協議」,也與漢翔航空共同合作「國際人才培育」。
為提高成大在國際場合能見度以及維繫全球各地校友情感,蘇慧貞盡可能參加 國際會議,參與海外校友會活動,猶如「空中飛人」般,幾乎都是參加完會議立即返台,最高紀錄歐美3、4天來回,日本2天來回,香港1天來回,而且隔天立即上班。還有更猛的,曾經為了不錯過家長座談會,在一連串的海外行程中,硬是抽一天回台,隔天又飛出去。她的好體力,週遭人莫不驚嘆,都想知道是如何養生,每天有足夠電力,一直向前衝。蘇慧貞對人事物要求高標準,但也常不經意的傳遞溫暖,冬至請吃湯圓,送來糕點、飲品請同仁品嚐,讓下屬感受到關心與肯定。
2018年成大校長續聘評鑑委員會做出贊成蘇慧貞校長續聘的決定。未來4年的成大,在對理想大學型態有所憧憬的蘇慧貞帶領下,成大人將會在全球社群中清楚標記各自的價值,成大人也會在倫理基礎上發展的知識文化與科技,關注弱勢以及社會責任,連結所在的城市、國家,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