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探究華人世界共有切身問題 成大、港中大教授合編《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

ImgDesc
ImgDesc
ImgDesc
【台南訊】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游勝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暨歷史系講座教授熊秉真一同編著的《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 22日下午十二點三十分於成大台文學系舉行新書發表會,書中除收錄港台文學為主題的論文外,更有從宗教、藝術、建築等切入的相關論文,嘗試探悉「流離」與「歸屬」這個涉及認同與身分、錯綜複雜的時代議題。

流離、歸屬對二戰後的華人世界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議題;成大校長蘇慧貞重視人文領域,百忙中抽空出席新書發表會。她致詞表示,《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一書是很多老師心血的研究、記錄,具有多重的面向與意義,不論是歷史、文學、社會角度或是科技演變與介入都包括其中,讓人看見時代的意義與連結,希望老師們的心血可以獲得廣大迴響。

《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是2014年於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主辦的「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學術研討會的成果結集,收錄主題演講稿、港台文學為主的主題論文外、更有從宗教、藝術、建築、電影等切入的相關論文。藉由多元的文類與文化現象的解讀、創作者個人際遇與歷史體驗的關照,嘗試探悉「流離」與「歸屬」這個涉及認同與身分、錯綜複雜的時代議題。

該書作者多達十八位,成功大學有多位學者參與其中,包括台文系游勝冠教授、蔡明諺教授、廖淑芳教授、建築系傅朝卿教授、歷史系陳玉女系主任與蕭瓊瑞教授等人。

熊秉真教授指出:「流離,其實是一種常有的狀態。作為日常行為,周遭常見;知識上也就成了可以討論的議題。至於歸屬,含有主觀的選擇,不是沒有客觀的基礎,但未必經常發生,以致可以視為當然。二次大戰後難民狼藉,香港、臺灣,決不是特例。文字工作者為之載記,建築藝品留痕,宗教信仰為之沉吟。

另一主編游勝冠教授強調:「『流離』與『歸屬』是人類古老的生存體驗,兩者表面相反,實則互相依存,互為因果。個人或群體的流離,甚至僅僅是流離的危機,呼喚歸屬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群體強制單一的歸屬,卻令個人選擇流離,或者衍生新的歸屬。

他指出,流離與歸屬既是個人的際遇,也是集體的文化現象。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殖民帝國的擴張、國際間的流動及接觸日益頻繁深入,個人流離的範圍愈趨廣大,歸屬的種類方式也層出不窮。

曾是殖民地的香港與臺灣,近代以來就被『流離』與『歸屬』這兩難的身世問題所困擾,中國由晚清下迄二十世紀的前半,頻繁的戰亂使得逃難成為日常經驗,大量人口向香港、臺灣的流離,則不斷的深化、複雜化兩地歸屬的困惑。即使二十世紀的後半再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歷史的糾結仍未解開,流離的創傷與機遇,歸屬的追求與抗拒,仍舊主導了很多人的生命軌跡。這些複雜紛歧,由於香港和臺灣的地理位置緊鄰中國大陸,大量流離人口的來來往往,感受反思尤其深刻,呈現為文學藝術宗教、建築等文化形式,也璨然可觀。」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