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共好】成大打造移動式篩檢站 20呎貨櫃變身正壓篩檢站
文、圖/新聞中心、成大醫院
成大團隊打造移動式篩檢站「m.COV-tainer」
國立成功大學結合醫學、建築、材料等系跨系合作,把20呎貨櫃變身成移動式篩檢站,不僅醫護人員不用穿到厚重裝備就能安全檢疫,篩檢站還能迅速運到醫院、機場發揮即戰力,6月起已在成大醫院急診室外使用。
科技部去年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邀集包括成功大學在內的5所大學參與防疫成果研發,成大校長蘇慧貞帶領成大醫院、醫學院與建築系等領跨團隊,打造移動式篩檢站「m.COV-tainer」。
移動式篩檢站「m.COV-tainer」
成大附設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劉秉彥表示,「m.COV-tainer」名稱結合武漢肺炎(COVID-19)與貨櫃(container)二字,m則代表機動性(mobile),只要疫情有需要時,可立即收闔篩檢站當成貨櫃運送,快速支援醫院或是機場等疫情熱區,發揮防疫戰力。
劉秉彥指出,「m.COV-tainer」就像實驗室,有「模組式微壓差防疫門窗系統」、「行動X光檢驗系統」與「光動能消毒系統」3大特色,而貨櫃變身成篩檢站,中間歷經半年多的設計與組裝,整合醫學工程、材料科學、感染控制、建築設計、營建工程等領域的防疫實驗設施,是多位老師的研發心血。
劉秉彥表示,以往的檢疫站在運作時,醫護人員是最辛苦的一群,他們穿的防護衣十分厚重,穿上3小時可能就會吃不消,但「m.COV-tainer」篩檢站內透過相反於負壓隔離病房的「微正壓」安全泡泡概念,讓醫護人員在裡面不用穿到防護衣與N95口罩,就能安全進行檢疫操作。
此外,受檢病患篩檢完成後,PCR檢測最快2到3小時會有結果,如果有需要,還可以直接到旁邊照胸部X光檢驗,透過AI系統快速判讀,可以說是一條龍式完成檢疫。
劉秉彥說,這個COVID-19人工智慧影像自動判讀系統,是健保署攜手成大委託專案開發而成,在今年1月5 日已經開放全國醫療院所申請使用。系統可應用在臨床上輔助疑似個案的分流處置,目前已應用在成大醫院、成大斗六分院、衛福部台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