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

文/鍾小倩 圖/鍾小倩、劉建明
 
張永達(左)與李秉璈(右)合照。(藝術中心攝)
張永達(左)與李秉璈(右)合照。劉建明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 3 月 23 日於成大藝坊舉辦「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開幕暨頒獎典禮,本活動主辦單位為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藝術中心、與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和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出席致詞,並由獲獎藝術家張永達與李秉璈分享創作心得。現場參與民眾和藝術家近距離交流、討論藝術作品,氣氛輕鬆愜意。
 
李秉璈介紹展覽作品。
李秉璈介紹展覽作品。劉建明
 
「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的特色在於開放性,只要作品具有原創性、個人風格和當代精神,無論使用何種媒材,凡海內外各地區華人均可參加。經過 5 位評審委員 3 輪嚴格的初選、複選以及總審核與深入討論,最終由張永達和李秉璈兩位藝術家分別獲得「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並獲得新台幣 30 萬元的獎金和獎座作為肯定。
 
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致詞
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致詞。劉建明
 
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致詞表示,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其初衷為實踐李仲生老師的精神,推廣與鼓勵現代藝術創作,歷經許多風雨,如今成為台灣藝壇的指標。「許多歷屆得獎者現在是在台灣發光發熱的指標性藝術家,在藝壇上備受肯定。」黃步青認為,視覺藝術獎利用藝術中心的平台來展示不只對成大好,也有利於基金會對當代藝術的扶植與推廣,希望這個獎項可以在成大持續下去。
 
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致詞
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致詞劉建明
 
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致詞分享,「身為大學裡的藝術展演空間,除了定期展演,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扮演藝術教育平台」,藝術中心從第 9 屆開始和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項」,至今已歷時 9 年。第 17 屆起藝術中心更積極扮演藝術平台的角色與當代年輕藝評人合作,期許成大藝術中心在整個藝術創作生態中扮演重點角色。成大雖然沒有純藝術創作的系所,卻透過各種合作與活動致力於傳承藝術教育、支持現代藝術家。楊佳翰強調,成大作為南部重要的大學,這是它的貢獻方式,期待成大未來能持續推動台灣藝術。此外,楊佳翰點出,張永達和李秉璈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本質相似,都是在處理訊息的隨機分佈與疊加,只是創作媒材不同,期待與藝術家交流分享創作經歷。
 
張永達利用礦石的發散的微量元素為作品創造不確定性(鍾小倩攝)
張永達利用礦石的發散的微量元素為作品創造不確定性。鍾小倩攝
 
張永達專注於新媒體藝術,本次展覽作品以 Compose(組合)為名,強調多種組合與構成,有的作品透過螢幕畫面呈現隨機的點線結構,有的以聲音表現。在創作過程中,張永達不斷詢問「什麼是真正隨機的構成?創作者在科技媒體的應用上能推展到什麼狀態?」透過保留程式變數,他利用礦石的微量放射為作品帶來不確定性。張永達的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包括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聲音裝置和現場演出等,關注主題多為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微小現象和聲音,透過實驗和研究探索人與科技、環境之間的關係。
 
李秉璈以平面創作為主,作品色彩明亮豐富,同一張圖中包含手繪與照片拼貼,資訊量龐大(鍾小倩攝)
李秉璈以平面創作為主,作品色彩明亮豐富,同一張圖中包含手繪與照片拼貼,資訊量龐大。鍾小倩攝
 
李秉璈以平面創作為主,作品色彩明亮豐富,同一張圖中包含手繪與照片拼貼,資訊量龐大。他表示:「我想做出人面對資訊爆炸的感覺。」創造觀者在視覺經驗的落差,建立混雜各種色彩和物體的畫面。透過獨特的視角,李秉璈詮釋個人對於處於信息洪流中的感知與回應,運用重複切割、鋪色、打磨和拼貼等技法,呈現出對於科技影像和通訊媒體的獨特詮釋。
 
張永達介紹展覽作品。
張永達介紹展覽作品。劉建明
 
「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於成大藝坊舉辦,展期為 3 月 20 日至 4 月 27 日。為實踐李仲生先生的遺願,推動現代繪畫的發展,並鼓勵現代藝術創作,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特別成立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該獎項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不分媒材、年齡、性別等條件,鼓勵台灣當代藝術家踴躍參與。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4-03-25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