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馬承九教授軼事~大方接濟學生 從砲彈到門鎖都研究

機械系編輯委員會特別出版300多頁「馬承九教授略傳」
機械系編輯委員會特別出版300多頁「馬承九教授略傳」
1979年馬承九老師上課情形
1979年馬承九老師上課情形
馬承九老師與39級學生在機械系系館前
馬承九老師與39級學生在機械系系館前
來到臺灣初期,馬承九老師家裡有八口人,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盡可能兼職,最高紀錄有5份收入,還在宿舍院子養雞貼補家用,有一次他在人事資料「嗜好」上寫的竟是養雞。究竟是不是養出興趣來,馬老師女兒馬倩雲說,「爸爸有時會開玩笑,到底是不是嗜好,實在搞不清楚。」

因為經常有收入,馬老師口袋裡常常揣著整份薪水,遇到學生經濟狀況不好,就整份掏出給對方救急去了。馬倩雲透露,爸爸大方接濟學生,媽媽可辛苦了,以前聽媽媽埋怨過「奇怪了,怎麼一個薪水袋也沒帶回來!」馬老師的溫暖,學生之一的工學院前院長李克讓教授是體驗者之一,民國50年李克讓回成大任教,薪水一度青黃不接,馬老師得知後二話不說,給了2千元應急。

民國98年(2009)馬教授獲經濟部大學產學經濟貢獻獎「終身成就獎」。淡名利的馬老師對於得獎一事常幽默的說,「終身」就是「身終」,「成就」就是「承九」,是該走的候啦!如此看待世俗名利,來自於幼時長輩庭訓「人的成名不是在台上」,讓他謹記唯有持續自我充實,才無愧父母尊長。

馬承九教授中央大學27級(1939年)機械系畢業,令人驚訝的是他在戰亂中竟然總共修了181個學分,理論與實作都極為扎實,之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英國。大學畢業後,曾於昆明中央機械廠及兵工署重慶21兵工廠任職,當時21廠內一位高級工程師高慶春的博士論文是炮彈設計,很希望論文化成實作,於是找上年僅26歲的馬承九幫忙。對自己頗有信心的馬承九一口答應,兩年後做出成品。厲害的是,同一期間,馬承九被交付研究德國穿甲彈任務,但這個任務卻沒有任何相關資料,怎麼辦?他不因此氣餒放棄,花大量時間從兵工署資料室一大堆資料中,翻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撰寫的文件,其中有穿甲彈理論解釋,就這樣再次搞定任務。

國民政府來臺初期,常藉空飄氣球送物資到大陸,但也苦惱於如何控制氣球引爆的時間。馬老師接受政府要求,在民國63年與機械系兩位技術人員,製作出空飄氣球鐘錶式定時器,相關資料至今都完整保留下來。另外,他也曾為早期成大「建築材料研究中心」研究與設計門鎖。

馬老師紮實的機械設計與實作能力,來自於大學時嚴格訓練。馬老師曾描述,機械製圖課要學生拆繪一部鑽床,有困難就問系上模型工和助教。拆繪的鑽床,一件件用各種工具機做出來,再裝配完成,這個過程不僅增加學生的自信與能力,也覺得有拆繪任何一部機器的本領。

馬教授走上機械工程之路,可追溯到小時候對火車的嚮往。年少時,兩位表兄準備到薪水高、工作好的隴海鐵路工作,很神氣,小小年紀的馬老師有時會跟去看火車頭,覺得火車頭很神秘,不知不覺對機械工程產生好感,考大學自然選了機械系。馬老師日後回想起來,也覺得有趣。

馬老師後半生奉獻教育,即使人生已進入尾聲仍下意識地努力授課。褚晴暉記得一件有趣的事,107年元宵節老師104歲生日那一天,他與老師的另一位學生機械系退休教授何旭彬帶著蜂蜜蛋糕去探訪,馬老師吹完蠟燭後竟將黃澄澄蛋糕看成「合金」,開始為兩人上起「合金」課,一口氣講了40分鐘還欲罷不能,最後是看護怕老師太累,敲著金屬杯說「下課了」,才結束講課。(撰文/孟慶慈 圖片/成大機械系提供)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9-07-06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