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首場在成大

成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文松
成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文松
紀錄片導演黃亞歷
紀錄片導演黃亞歷

2015年,黃亞歷導演以成立於1930年代台灣台南的「風車詩社」為主題,推出首部記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讓日殖時期這一引進超現實主義,並與國際文藝思潮緊密連結的台灣重要文學團體事跡,重新映現大眾眼前。2019年,黃亞歷導演延續紀錄片跨界域創作概念,預計在6月底,於台中國美館推出《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5月23日在成大舉辦首場系列演講,邀請成大歷史系副教授陳文松與國立台灣博物館凌宗魁規劃師,以「殖民下的文明化空間與文青」為題,從歷史、建築的角度,跨界對談與風車詩社相關的時代背景。

 

黃亞歷導演開場致詞時提到,風車詩社的故鄉在台南,但2015年在台南推出《日曜日式散步者》相關活動時曾遭挫敗,這次「共時的星叢」特展系列講座,回到台南作為整個展覽的起點,其中成大、台灣文學館及企業對於藝文族群的支持十分關鍵,也希望藉此系列演講與展覽,持續吸引更多人認識風車詩社及日本時代相關的歷史記憶。

 

演講中,陳文松提到1930年代殖民者對於台灣社會的掌控,從公共空間、商業活動到書寫空間皆有跡可循。以台南為例,此一時期的都市規劃雖貼合殖民者的需求而設計,但人民於空間中的實際活動,卻又讓空間自生新活力。因此,府城對於當時代的文青(時稱「文化人」)而言,可以是被殖民者掌握的空間,也可以是文人相互往來的聚會地,也是接收新知、品味當代流行文化的複雜空間。

 

空間對於歷史記憶的保存,實際走趟府城絕對收穫滿載。現今台南中西區永福路何以在武廟面前突兀的縮小與轉向?中正路上台灣土地銀行的騎樓竟是日本時期為適應台灣氣候而改良的混血建築;台南市區常見的圓環不是現在交通堵塞的代名詞,而是日本時期市民聚會的派對場所;成大校園裡的成大博物館、格致堂、光復校區的禮賢樓、大成館、歷史系館、以及力行校區的台文系館等,這些建築的尖形屋頂、及講求宏偉與對稱的設計,還隱含著殖民思考的深刻寓意。演講中,凌宗魁規劃師分析此一時期畫作中的建築形式,細膩演繹了藝術空間中的殖民思維,為聽眾帶來台灣日本時代另一思考視角。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特展系列講座由台積心築藝術季與本木工作室合辦,並與成大藝術中心、人社中心、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台文系以及國立台灣文學館合作,以「風車詩社」為引,從建築、詩歌、影像和歷史等角度出發,希望藉由一場又一場兼具歷史文化與藝術美學的對談講座,為聽眾帶來重新探索台灣日本時期歷史記憶的契機。下一場,「前衛詩歌的現代與當代」演講將於5月28日下午3:00到5:00在成大力行校區台文講堂舉行,歡迎有志者一同前往聆聽。更多講座資訊,可參考:http://bit.ly/2YSjWrh。(撰文、攝影/實習記者劉姿佑)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19-05-2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