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挖掘躁鬱症藥物最佳血中治療濃度 賴嘉鎮副教授團隊研究刊登 eClinicalMedicine 醫學期刊

 
文、圖/翁藍莉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賴嘉鎮及研究團隊近日成功利用大數據模擬臨床試驗,並將結果加入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精準地計算出躁鬱症病患在恢復時期藥物丙戊酸(Valproic Acid)的血中濃度控制在 50-74 μg/ml 是最適當的。本次研究內容亦已刊登收錄在知名醫學期刊 「e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賴嘉鎮及研究團隊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賴嘉鎮及研究團隊挖掘躁鬱症藥物 Valproic Acid 最佳血中治療濃度
 
根據統計,台灣躁鬱症人數推估超過 6 萬 9 千人(國內盛行率 0.3-0.5%,國外盛行率1%),主要好發集中在 20 至 40 歲,產生的原因與先天的遺傳體質併以後天的環境刺激交互作用而起。躁鬱症在醫學上稱為雙級情緒障礙症(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性精神病,屬於慢性精神疾病一種,患者容易有著極度的情緒高昂、亢奮(躁期)以及極度的情緒低落、憂鬱(鬱期),並且反覆經歷在這兩種極端的情緒狀態,此疾病容易復發影響大腦功能,進而對個人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藥物治療是目前比較建議且有效的控制方法,其中丙戊酸更是臨床上較常使用的情緒穩定劑之一,使用時要監控血中濃度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
 
然而,大多數有關丙戊酸治療的研究,僅僅導引在病人急性時期上給予治療的血清建議濃度,但當病患處在維持預防時,臨床上卻沒有較適當的丙戊酸血中濃度治療建議。有鑑於此,賴嘉鎮副教授與長庚醫院許智雄醫師、陳揚捷醫師跨院共同合作,運用長庚豐富的研究數據模擬臨床實驗,再將研究結果與系統性的文獻回顧並合成分析,成功計算出病人在穩定期的最佳治療濃度,有效降低疾患復發機率。
 
團隊將參與研究實驗的病患根據血清 VPA 濃度分為3組作對照比較
團隊將參與研究實驗的病患根據血清 VPA 濃度分為3組作對照比較
 
從討論、設計到完成研究歷經近 8 個月時間,團隊採用了目標試驗模擬法去分析既有的回溯性臨床資料,得到一個類似臨床研究的結果後,再將研究結果與現有的其他研究作統合分析。先將參與研究實驗的病患根據血清 VPA 濃度分為 3 組(< 50 μg/ml、50-74 μg/ml 和 75–104 μg/ml)並使用 < 50 μg/ml 組作為對照比較,發現相較於低濃度組(< 50 μg/ml),若血液治療濃度到達中等範圍(50-74 μg/ml)情緒復發的風險明顯減少,至於較高血液治療濃度(75-99 μg/ml)尚沒有證據顯示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當患者處在維持期間治療時,控制丙戊酸血中濃度在 50-74 ug/ml  會是最理想的劑量。
 
賴嘉鎮副教授表示,本研究特別值得說明的三大亮點是,闡述了如何運用真實世界數據探討藥物血中濃度與治療結果的差異、運用了真實世界數據模擬臨床試驗,提高研究品質、以及在真實世界數據的研究裡加入了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讓研究更綜觀全面,強化研究可信度。
 
賴嘉鎮副教授及其研究室團隊不斷致力於真實世界的醫療研究及因果關係的探討,秉持從臨床情境出發,收集資料、研究設計與分析,探討群體使用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及其因果關係。此外,為了促進更精準的藥物醫療發展,積極推動跨院、跨領域、跨國合作,期望透過更豐厚多元的醫療資料導入,了解藥物在不同國家或種族的運用情況也可以與其他科學相互應證的探討。
 
賴嘉鎮副教授特別強調,真實世界研究非常適合醫師、藥師與其他醫療職類的研究者,只要能透過合適的研究設計打磨,都能夠將手邊珍貴的臨床數據轉化成「資訊」,發表國際期刊,一起來提升全球醫療環境與健康。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2-11-14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