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打造無石化綠色未來 成大培育低碳永續製造工程人才

文、圖/成大新聞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理工科系看準未來工業,走向綠色低碳無石化的製造趨勢,領先設計開辦各種可以銜接未來製造的理工課程,鎖定培育氫能冶金、儲能創能等未來工業、永續製造跨領域創新的工程人才。
 
成大增設「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申請案已通過行政院跨部會議審查,將帶動大南方的創新永續發展。成大副校長蘇芳慶表示,成功大學是第一個把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納入校務發展計畫的大學,肩負台灣半導體、石化、煉鋼、能源等產業改造升級的重要使命。
 
台灣1930年代工業發展大南方重工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重工業鋼鐵、水泥、石化產業屬高碳排產業。蘇芳慶表示,90年前成大乃台灣第一所因應台灣工業發展而設立的大學;90年後,希望以SDGs帶動企業ESG共創循環永續,培育綠色未來人才,研發替代能源,參與重工業低碳轉型的生產製程升級與改造。
 
成大2008年組成32個與能源相關的研究團隊,2011年成為能源科技與策略中心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包含:太陽能電池、LED照明、燃料電池與氫能、風力發電、生質能源、節能技術等,共計8個學院、30個系所與30個校外單位,2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
 
近來電動汽機車備受矚目,成大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已成功開發高比容量電池矽碳負極材料,並改善矽在鋰離子遷入與遷出的充放電過程中體積強烈變化,一次充放電後,電容量僅損失3成,且在後續的充放電過程中幾乎不再損失。目前世界各國車廠,都以發展高安全性鋰離子固態電池為目標,成大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所開發聚醚胺高分子系列的固態電解質材料,可發展為高安全性鋰離子二次電池,是一個重大突破。
 
成大化工系講座教授張嘉修團隊研發以微藻(microalgae)CO2減量及水淨化再利用為主軸的生物固碳、生質能源與生物精煉技術,以最自然且無污染的方法減碳,也朝向利用減碳產生的微藻料源,生產第三代生質燃料及延伸高價產品的方向邁進。
 
成大化工系特聘教授陳志勇專長研究領域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設計與開發、高分子聚合反應、電池與電極材料、奈米材料、奈米碳管分散與應用、異方性高導熱材、電漿改質技術、溼式研磨分散技術、氫化觸媒開發、碳循環再利用、防蝕塗料、微波應用系統、循環經濟、熱塑性彈性體開發、氫能科技。目前團隊研究碳中和、碳捕捉、碳循環再利用,在成大安南校區進行場域測試,未來將落實產業應用。
 
氣候變遷帶來劇烈挑戰,世界各國積極制定淨零碳排策略。環境永續是當前全球關注的議題,帶動產業尋找能源替代方案,風力發電、太陽能、氫能(生質能)等是國內外重點發展方向,這方面的人才在未來有硬需求。歐盟2023年碳關稅即將上路,未來無論汽車、輪船或飛機的生產製造,都將與石化工業時代的製造不一樣,預料將全面轉型,淨零碳排成為評估企業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ESG的重要經營指標。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1-08-20
瀏覽數: